贷款逾期通知短信怎么发的?收到后该怎么办?别慌,律师教你三步应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这下信用要崩了”。 但...
半夜刷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XX银行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那一刻,心跳仿佛停了一拍,手指僵在屏幕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是不想还,是最近真的周转不开,可这条短信像一记耳光,打醒了你,也让你慌了神。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条看似普通的催收短信,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它该怎么发?发什么内容才算合法?我们作为借款人,又该如何理性应对?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
首先得说,贷款逾期后,金融机构发短信提醒你还款,这本身是正常操作,也是风控流程的一部分,但这个“提醒”,可不是随随便便写几句“快还钱”就行的,根据监管要求,催收行为必须合规、文明、真实,不能恐吓、骚扰或泄露个人信息。
那一条合法合规的电子通知短信,到底该长什么样?
第一,必须有明确的身份标识。
短信开头就得写清楚是谁发的,【中国银行】”或者“【某某消费金融公司】”,不能用模糊的“信贷中心”“资金管理部”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抬头,这是为了防止冒名诈骗,也方便你核实信息真伪。 要准确具体。**
不能只写“您已逾期”,而应注明:哪一笔贷款、逾期天数、当前欠款金额(本金+利息+罚息)、最后还款日、还款账户等关键信息。“尊敬的客户,您于2023年5月申请的‘信用贷’编号XXXX,截至今日已逾期12天,尚欠本息合计8,642.30元,请于3日内结清,避免产生额外费用。”
第三,语气要专业克制,禁止威胁恐吓。
像“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照片发朋友圈”这种话,别说发了,想都不能想,监管明令禁止使用侮辱性、威胁性语言,合规的短信应该是中立、提醒性质的,逾期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可能限制后续金融服务”。
第四,必须提供申诉或沟通渠道。
正规机构会在短信末尾附上客服电话、官方APP链接或微信公众号,方便你联系协商,如果你确实遇到困难,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渠道申请延期、分期或减免部分罚息。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那如果我没收到短信,直接上了征信,算不算违规?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法律并不要求“必须短信通知”才可上报征信,只要合同中有约定“逾期X日后将上报央行征信系统”,且你签过字,银行就有权执行,但如果没有提前告知催收方式、也没有有效送达通知,那就涉嫌程序瑕疵,你可以提出异议。
2023年初,杭州的李先生因疫情失业,房贷连续两个月未还,某天清晨,他接连收到三条来自贷款公司的短信:“再不还款,明天带人上门!”“已向你单位发送催缴函!”“家人将承担连带责任!”
李先生当场崩溃,妻子也受到惊吓住院,他随后向银保监会投诉,并委托律师起诉该公司侵犯人格权和隐私权,法院审理查明:该公司并未真正向其单位发函,所谓“上门”也只是虚构威胁;且未事先通过电话或书面正式催收,直接发送恐吓短信,构成违法催收。
法院判决该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并在公开平台道歉,此案成为浙江首例因不当催收短信被判赔的典型案例,也被写入当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催收可以有力度,但绝不能越界。情绪化的语言、虚假的信息、对第三方的牵连威胁,都是踩了法律红线。
这些条款共同构建了一个底线:你可以被催收,但不该被羞辱;你可以被提醒,但不该被骚扰。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金融纠纷律师,我想告诉你: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方寸。
收到逾期短信的第一反应,不是删掉逃避,也不是怒气回怼,而是先核实、再行动,看看是不是自己真忘了还款?是不是自动扣款失败?还是遭遇了诈骗短信?打开官方APP或打客服电话确认,永远是最稳妥的做法。
如果你确实无力偿还,别硬扛,现在大多数正规机构都支持“困难客户帮扶计划”——你可以申请展期、减免罚息,甚至协商分期,主动沟通,往往比被动挨打强百倍。
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如果对方短信内容越界,记得截图保存证据,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你的尊严和权利,值得被认真对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信用是无形资产,修复比重建容易;而每一次坦诚面对问题,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负责。
别让一条短信击垮你,更别让它定义你。
贷款逾期了,电子通知短信怎么发?收到后该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半夜刷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XX银行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那一刻,心跳仿佛停了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