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贷款逾期,怎么老是给我发短信?骚扰不断怎么办?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您朋友张某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联系还款!”可问题是,张某是谁?你不认识啊!更离谱的是,类似信息接二连三,有时一天好几条,还带着“不处理将影响征信”...
凌晨刚睡着,手机“叮”一声弹出一条贷款广告;正在开会,突然接到自称“公安局”的来电说你涉嫌洗钱;孩子写作业时,电话响了,对面是推销课程的机器人语音……这些不是巧合,而是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已经被泄露,甚至被非法买卖。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接到的不只是烦人的推销,而是赤裸裸的威胁、恐吓,甚至是精准的诈骗套路,面对这些违法电话,忍气吞声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我就来告诉你——怎么正确、高效、有底气地举报违法电话,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宁。
很多人觉得“接到推销电话就该骂回去”,但其实,并不是所有让你不舒服的电话都违法,我们要分清两类:
明确违法的电话:
虽烦人但未必违法的电话:
重点来了:只要涉及欺诈、冒充、威胁、高频骚扰,哪怕只打了一次,也完全可以举报!
别再只是拉黑、挂断、发朋友圈吐槽了,真正有效的举报,讲究“证据+渠道+描述清晰”。
举报类型 | 推荐渠道 | 操作方式 |
---|---|---|
诈骗、冒充公检法 | 110 或 拨打反诈专线 96110 | 直接报警,说明情况,提供录音和号码 |
商业推销骚扰 | 工信部12381公共服务热线 | 网站或app均可提交,处理快 |
短信垃圾/诈骗短信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发送短信“被举报号码#内容”到12321 |
涉及个人信息泄露 | 公安机关网安部门 或 检察院公益诉讼线索平台 | 可通过“中国检察网”在线提交 |
小贴士:现在很多手机自带“骚扰拦截”功能,开启后不仅能自动识别,还能一键上报至运营商数据库,帮助更多人免受其害。
很多人举报时只说:“这人太坏了!天天打我电话!”——这种描述基本无效。
你应该这样说:
“本人于2024年5月16日至18日,连续收到号码171xxxx6677的来电共7次,对方自称‘蚂蚁金融催收部’,多次在晚上9点后拨打,声称将上门‘贴封条’,并辱骂我家人,已录音保存,怀疑其冒用金融机构名义进行恐吓催收。”
事实 + 时间 + 行为 + 后果 = 有效举报。
有些举报平台反馈慢,建议:
去年,杭州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准确说出她的身份证号,称她名下一张银行卡涉嫌贩毒,已被通缉,电话转接“北京公安局”,背景音还有警笛声,对方让她下载某APP配合调查,并要求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
王女士吓得手抖,但在转账前想起曾看过反诈宣传,悄悄录下了全过程,她没有挂断,而是稳住对方,随后立即拨打96110报警,警方根据录音和IP定位,三天内破获了一个藏匿在境外的诈骗团伙,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更重要的是,这段录音成了关键证据,让主犯被重判十年,王女士说:“我以为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想到一次录音,救了自己,也帮了别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工信部《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八条:
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违者由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可处警告、罚款。
很多人觉得,“打个举报电话能起什么作用?”但我想说:每一次合法举报,都是对法治社会的一次投票。
违法电话的背后,往往是黑色产业链的运作——从信息贩卖到话术培训,再到资金洗白,你的一次举报,可能只是链条中的一环,但正是无数个“你”的行动,才能让这个链条断裂。
请不要再沉默。
接到骚扰,别只是拉黑;
遇到诈骗,别只是庆幸没上当。
拿起手机,录下来,报出去。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站在你这边,我们律师也在你身后。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恶而变好,但一定会因为每个人的善举而变得更安全。
作者:张维伦 律师
执业领域:民商事纠纷、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诈骗专项维权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凌晨刚睡着,手机“叮”一声弹出一条贷款广告;正在开会,突然接到自称“公安局”的来电说你涉嫌洗钱;孩子写作业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