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贷款逾期被银行起诉?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应对!
你有没有想过,堂堂国有企业,账上不缺钱、背景够硬,怎么一不留神也会被银行告上法庭?很多人一听“国企”俩字就觉得稳如泰山,殊不知即便是体制内的企业,一旦贷款逾期,银行该起诉照样起诉,毫不手软。 最近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疫情那几年,公司停工、收入骤减,房贷、车贷、信用卡账单却像雪片一样飞来,咬牙撑了半年,终于还是逾期了,结果某天突然收到法院传票——银行把你告了,那一刻,脑袋“嗡”的一下,心里全是问号:我这不是特殊情况吗?怎么就成被告了?还能不能商量?房子会不会被拍卖?
别急,今天咱们不讲冷冰冰的法条堆砌,我以一个执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疫情期间贷款逾期被起诉,到底该怎么办?还有没有回旋余地?

首先得承认,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要控制风险,哪怕你是因疫情失业、隔离、封控导致收入中断,只要合同上签了字,理论上就有还款义务,可法律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也讲“情理法”三结合,尤其是2020年疫情爆发后,最高人民法院和银保监会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要主动协商、合理延展还款期限,不得盲目起诉或强制执行。
换句话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是站在“合理救济”这一边的。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能协商延期,有人却被一纸诉状送上法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你有没有主动沟通,二是有没有留下证据。
我见过太多客户,一断收就干脆“失联”,电话不接,短信不回,以为拖着就能过去,结果呢?银行联系不上你,系统自动标记“恶意逾期”,风控升级,直接走诉讼程序,可如果你在收入受影响第一时间,就主动联系银行客服或贷款经理,说明情况,提供单位停工证明、社区封控通知、失业登记记录等材料,申请展期或分期,很多银行其实是愿意谈的。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即便已经被起诉,也不等于“全盘皆输”。法院立案后,通常会先组织调解,这时候,你如果能拿出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确因疫情陷入困境,且有还款意愿和能力(比如现在已复工),完全有可能达成“调解协议”——比如减免部分罚息、延长还款期、分期偿还本金等,这种协议一旦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不会影响征信进一步恶化。
更关键的是,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会重点审查几个问题:
只要你能用证据说话,态度诚恳,大多数情况下,法院都会倾向于“促和解、保民生”,而不是一判了之。
以案说法:
我代理过一个真实案例,当事人张先生,是个餐饮店老板,2022年上海封控三个月,店铺颗粒无收,房贷连续逾期四个月,银行催收无果,直接起诉,要求解除合同、收回房产,接到传票时,张先生整个人都崩溃了,觉得房子肯定保不住了。
我们接手后,第一时间收集了他店铺的停业公告、街道出具的封控证明、银行流水(显示无进账)、以及他多次拨打银行客服的通话记录(证明曾尝试协商),开庭时,我们提出:张先生并非恶意拖欠,而是不可抗力导致履约困难,符合《民法典》规定的“情势变更”原则;同时他目前已恢复经营,愿意制定新的还款计划。
法院采纳了我们的意见,裁定驳回银行解除合同的请求,改为调解:张先生分18期补清欠款,银行免除全部罚息,房子保住了,他也重新喘了口气。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保护的,是诚实而不幸的人。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
“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也明确指出:
“对因疫情影响导致合同履行困难的,应引导当事人协商解决;确有困难的,可依据公平原则适当变更或解除合同。”
这些规定,就是你在法庭上最有力的“盾牌”。
律师总结:
疫情已经过去,但它的影响还在很多人生活中留着痕迹,如果你正因那段特殊时期背上了贷款逾期的包袱,甚至面临诉讼,不要逃避,不要沉默,更不要自暴自弃。
第一步,整理证据——封控通知、停工证明、收入中断记录,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步,主动沟通——哪怕官司已经开庭,调解阶段仍有转机;
 第三步,寻求专业帮助——一个懂金融纠纷的律师,可能帮你从“被告”变成“协商方”。
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判决书,它更是一道为困境中的人留出的门缝,你只需要鼓起勇气,往前迈一步,光就会照进来。
你不是赖账,你只是暂时摔倒,而法律,愿意扶你一把。
疫情期间还不上贷款被银行起诉?别慌,先搞懂这几点再应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疫情那几年,公司停工、收入骤减,房贷、车贷、信用卡账单却像雪片一样飞来,咬牙撑了半年,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