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收到催收短信,是威胁还是提醒?你该知道的5个关键真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低头一看,是一条冷冰冰的短信:“您已逾期XX天,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那一刻,心跳可能漏了一拍,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这下怎么办?”...
最近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说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名下贷款已逾期XX天,若未及时还款,相关信息将依法予以公示,请尽快处理。” 一时间心里打鼓——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他们真敢把我的名字、身份证号、欠款金额挂在网上吗?是不是吓唬人?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一聊这个让人焦虑的问题。
先说结论:这种“要公示”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但也没你想得那么可怕,关键在于,对方有没有权利、有没有程序依据去“公示”你。
我们先来还原一下现实场景,很多人因为临时周转困难、忘记还款日、甚至对合同条款理解偏差,导致贷款逾期几天甚至几周,这时候,催收公司或平台开始发短信、打电话,语气从“温馨提醒”逐渐升级为“后果严重”,而“即将公示”四个字,往往是最具心理杀伤力的一击。
但问题是——谁有权“公示”你的信息?公示什么内容?依据哪条法律?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在处理他人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哪怕你是欠钱不还,别人也不能随便把你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借款明细发到网上“示众”,那种贴大字报式曝光,早就被法律明令禁止了。
那为什么还有人发这种短信?这里就有门道了。
第一种情况:合规范围内的“内部公示”或“信用报送”。
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确实可以把你的逾期记录上报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这不是“网络曝光”,而是纳入国家金融信用体系,虽然不会挂在抖音、微博上,但会影响你未来办卡、贷款、甚至找工作,这属于合法范畴。
第二种情况:非持牌机构或第三方催收的“话术施压”。
很多网贷平台把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公司为了逼你还钱,常常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制造恐慌。“公示”这个词听起来很严重,但他们说的“公示”,可能只是发个催收函给你单位、社区,或者在内部系统标记“高风险客户”,这类行为一旦越界,就涉嫌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
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案子,某催收公司在借款人小区公告栏贴了一张A4纸,写着“张某欠款8000元拒不归还,请邻居监督”,还附了电话号码,这已经不是催收,这是公然侮辱,最后法院判赔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外加公开道歉。
所以你看,真正合法的“公示”是上征信,而不是网上挂人;凡是带有羞辱性、扩散性的曝光,基本都踩了法律红线。
小李在某平台借了1.2万元应急,因母亲住院耽误还款,逾期15天,第16天早上,他接连收到三条短信:“您的逾期信息将在72小时后于本地生活网及社区公告栏公示,请立即还款以免影响声誉。”
小李慌了,当天就筹钱还清,但出于较真,他还是向平台客服索要“公示”的法律依据,并截图保存了短信内容,后来他发现,所谓“本地生活网”根本不存在,社区也从未张贴任何通知。
他委托我起诉该催收公司,我们主张其发送虚假威胁信息,构成《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的侵犯隐私权,法院认定催收方存在误导性宣传,判决其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2000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公示”威胁,别慌,先取证,再判断对方是否越界。
也就是说,哪怕是上报征信,也得提前通知你;至于其他形式的“公示”,没有法律授权就是违法。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牵着鼻子走,当你收到“即将公示”的短信时,请记住这三句话:
真正的法律,从来不是用来恐吓弱者的工具,它既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坚决捍卫每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尊严。
欠债要还,但不该以尊严为代价。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妨冷静下来,理清事实,必要时找专业律师聊聊,一句“我知道我的权利在哪里”,就能让你从被动走向主动。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执业律师
贷款逾期后收到即将公示短信,是威胁还是警告?教你三招冷静应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说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名下贷款已逾期XX天,若未及时还款,相关信息将依法予以公示,请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