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章程怎么弄?手把手教你避开创业路上的坑
企业"宪法"不容小觑 很多创业者拿到营业执照后才发现,当初随手填写的公司章程竟成了"绊脚石",公司章程不仅是工商登记的必备文件,更是股东间的"游戏规则",它直接决定了:股东怎么分钱?谁说了算?吵架了...
注册公司的时候,代办机构甩给你一份《公司章程》,说“照这个模板改改名字就行”,你二话不说签了字,觉得不过是个走流程的文件,反正工商局也通过了——但几年后股东闹翻、分红扯皮、决策僵局,回头一看,问题全出在那份当初“随便填”的章程上!
别笑,这事儿真不少见,很多人以为公司章程就是个形式主义的“备案文件”,跟营业执照一块儿塞抽屉里吃灰,可实际上,它才是公司的“宪法”!公司怎么管、钱怎么分、人怎么进、事怎么决,全靠它定规矩,今天我就来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公司章程到底该怎么弄?哪些坑千万不能踩?
市面上90%的新公司用的都是工商部门提供的“标准模板”,里面写着“股东会决议需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董事任期三年”……听着挺规范,但问题是——你的公司是标准化的吗?
举个例子:你和哥们儿合伙开一家设计公司,你出钱占60%,他出力占40%,你们说好“大事一起商量”,结果章程照搬模板,写的是“按出资比例表决”,那以后他提创意你不认可,你说增资他不同意,最后你靠60%股权强行通过,关系立马崩盘。
章程不是抄作业,而是量身定制的“游戏规则”,你得根据股权结构、管理风格、行业特性,提前把可能发生的矛盾写清楚。
这些问题,模板不会替你想,但一旦爆发,轻则内耗,重则散伙。
我建议你在制定或修改章程时,重点盯住这几个“高危地带”:
表决机制
别只写“多数通过”,要明确重大事项(如增资、合并、解散)需要多少比例同意,可以设置“一票否决权”保护小股东,也可以约定特定事项必须全体股东签字。
股权转让限制
很多公司没写这条,结果股东想卖股份给外人,其他股东干瞪眼,章程里完全可以加一句:“股东对外转让股权,须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同等条件下现有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分红规则
法律允许“按实缴出资比例”分,但也允许“另行约定”,如果你希望激励核心员工,可以写:“年度可分配利润的30%用于项目团队奖励,剩余部分按股权比例分配。”
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的权限
别让“一把手”权力过大,可以限制法定代表人对外担保、借款、处置资产的权限,避免一个人把公司玩崩。
争议解决方式
提前写明:发生纠纷是去法院起诉,还是申请仲裁?选哪个城市的仲裁委?这能省下日后扯皮的时间和成本。
公司发展三年,业务变了、股东换了、战略调了,章程还停留在创业初期那一套?那迟早要出事。
我见过最惨的一家公司,最初三个创始人平分股权,章程写“重大事项需全体同意”,结果五年后一人想退出,另外两人意见不合,任何决策都卡死,公司整整两年无法融资、无法扩产,活生生被拖垮。
章程要定期复盘,尤其是在以下节点:
这时候,别怕麻烦,找专业律师重新梳理条款,该修订就修订,该备案就备案。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两位发小合伙开餐饮连锁,各占50%股份,章程直接用了模板,写“股东会决议需过半数通过”,表面看没问题,可当门店扩张需要追加投资时,一个想继续烧钱抢市场,另一个想稳扎稳打回本,两人僵持不下,每次开会都吵成一团。
更糟的是,章程没规定“deadlock”(僵局)处理机制,一方提议解散公司,另一方坚决反对,结果公司既不能决策,也无法清算,三年下来,品牌口碑下滑,员工离职,最后只能低价转让品牌收场。
庭审时,那位坚持扩张的股东红着眼说:“要是当初在章程里写一句‘若连续三次无法形成有效决议,启动股权评估回购程序’,我们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一句话,值百万。
看到没?法律早就留了口子——“章程另有规定”,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条款,规避法律默认规则带来的风险。
很多创业者把精力花在商业模式、融资路演、品牌包装上,却忽视了最基础的制度建设,殊不知,公司能不能走得远,不在风口有多猛,而在地基稳不稳。
公司章程,就是你公司的地基,它不该是应付工商的“复印件”,而应是你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协议”,花几千块请律师帮你量身定制一份章程,可能比你请十个营销顾问刷流量更有长远价值。
今天省下的律师费,明天可能变成诉讼费、赔偿金,甚至是一家公司的终结价。
别再问“公司章程怎么弄”了——
问问你自己:
你想让这家公司,走多久?
走多稳?
走多远?
答案,就藏在那几页纸里。
公司章程怎么弄?注册时随便填?小心以后吃大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注册公司的时候,代办机构甩给你一份《公司章程》,说“照这个模板改改名字就行”,你二话不说签了字,觉得不过是个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