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

普法百科1秒前1

一、怎样确定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

确定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需依据不同情形判断:

1. 肇事司机为赔偿义务人。通常情况下,直接造成事故损害的肇事司机是赔偿主体。若司机是在执行职务行为时发生事故,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后,可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司机追偿。

2. 车辆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因租赁、借用等情形,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3. 转让并交付但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机动车发生事故,由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

4. 以买卖或其他方式转让拼装或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事故,转让人与受让人承担。

5. 、抢劫或的机动车发生事故,由盗窃人、人或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总之,确定赔偿义务人要综合考虑车辆使用、所有及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

二、怎样划分交通事故的主次责任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通常依据当事人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具体如下:

其一,根据行为作用划分。若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事故,该方承担全部责任。如一方与正常行驶车辆碰撞,闯红灯方负全责。若两方或多方当事人过错引发事故,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比如,一方,另一方变道未打转向灯,双方都有过错,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主次。

其二,考量过错严重程度。包括主观故意和过失程度,以及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故意违法的过错比过失违法更严重。若一方,另一方只是轻微超速,酒驾方过错更严重,可能承担主要责任。

其三,特殊情况处理。若各方均无导致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他方无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划分需由交警根据现场勘查、当事人陈述、证言、检验鉴定等多方面证据综合判断,以确保责任划分公平合理。

三、怎样认定是行为

认定逃逸行为,可从以下方面判断:

第一,主观上,逃逸者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当事人因害怕被殴打、现场混乱等非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离开现场,不认定为逃逸。比如,当事人因害怕被愤怒的受害者家属殴打而暂时离开,事后主动归案,不应认定为逃逸。

第二,客观行为上,有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表现。既包括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也包括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跑。例如,肇事者撞人后直接开车逃离;或者把伤者送到医院,在未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悄悄离开。

第三,时间和空间上,一般是在事故发生后至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段时间内逃离。若在交警到达现场后配合调查,但之后又逃跑,同样构成逃逸。

第四,相关证据支持。可以通过现场监控、证人证言、车辆行驶轨迹等证据来证实逃逸行为。例如,监控录像显示车辆撞人后未停留直接驶离现场。

以上是关于怎样确定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分享举报
在工地的交通事故如何处理
« 上一篇4秒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