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交通事故责任
一、怎样确定交通事故责任
确定交通事故责任需遵循一定原则和依据相关证据。
首先,以事实为根据,交警会勘查现场,获取事故发生时车辆行驶轨迹、碰撞位置、刹车痕迹等情况。同时,调查当事人陈述、证言,了解事发时车辆速度、行驶方向、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证据是认定责任的基础。
其次,依据交通法规判断当事人行为是否违法。例如,、、、等严重违法行为,通常在责任认定中起重要作用。若一方存在此类违法行为且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往往会承担相应责任。
最后,综合考虑各方过错程度及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一般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一方过错导致事故,承担全部责任;双方或多方均有过错,根据过错大小分担责任;各方均无过错,属交通,各方均无责任。
当事人对责任认定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核。
二、怎样判定
判定逃逸可从以下方面考量:
- 主观故意: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若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等其他合理原因离开,且有证据证明其会主动归案处理事故,则不属于逃逸。
- 客观行为:一是明知发生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二是当事人自认无责任,驾车驶离;三是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又返回;四是送伤者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五是送伤者就医,留下假信息后离开;六是接受调查期间逃匿;七是离开现场并且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知情;八是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赔偿不足,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
在实际判定中,需结合多方面证据,如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综合分析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表现,准确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三、怎样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认定交通肇事逃逸需从主客观方面综合判断。
主观上,行为人需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行为人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而离开现场,后主动投案,不认定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故意,则不属于逃逸。
客观上,要存在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具体情形包括:明知发生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当事人自认无责任,驾车驶离;有酒驾、嫌疑,报案后不候处理,弃车离开又返回;送伤者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视为交通肇事逃逸。比如,虽将伤者送医,但留下假信息后离开;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离开现场且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知情;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赔偿不足,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
认定交通肇事逃逸需全面审查证据,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依据作出判断。
以上是关于怎样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