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东西也能算轻伤?到底咋界定的呢?
日常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有时候火气上来了,顺手摔个东西也是常有的事,但您知道吗?这摔东西要是没控制住,真伤到人了,可不是“赔钱了事”那么简单,严重的可能还涉及刑事责任,那问题来了,“摔东西”导致的伤...
聊聊“筋断了”那点事儿
咱们得明白,老百姓嘴里说的“筋断了”,在医学上可不是一个精确的词儿,可能指的是肌腱断裂、韧带断裂,有时候也可能包括神经损伤,这些“筋”一旦断了,那肯定疼得钻心,而且活动肯定受影响,胳膊抬不起来、腿打不了弯儿都是常有的事。
是不是只要“筋断了”,就一定能算“轻伤”呢?这可真不一定!“轻伤”这个词,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刑事案件里,是有严格的界定标准的,不是咱们凭感觉说“伤得挺重”就算的。它有专门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来卡这个事儿。
“筋断了”离“轻伤”有多远?得看这几点!
想知道“筋断了”够不够轻伤,您得琢磨琢磨下面这几点:
断在哪儿了?
是手指头、脚指头这些小关节的肌腱,还是胳膊肘、膝盖这些大关节的韧带?越是关键部位,影响越大,越容易达到轻伤标准,要是把大拇指的肌腱弄断了,导致大拇指活动受限,那可能就比较严重。
断了之后影响有多大?
恢复情况怎么样?
很多“筋断了”的情况,通过手术缝合、固定和后期康复训练,是能恢复得不错的,伤情鉴定往往不是受伤当时就做,而是要等治疗终结,病情稳定之后,看看最终的功能恢复情况才能下结论,不能刚受伤,肿得跟馒头似的,就急着说“我这肯定是轻伤”。
简单说,“筋断了”只是一个事实,而“轻伤”是一个法律上的评价,这个评价,要看受伤的部位、损伤的程度,以及最重要的——对人体功能造成的影响和后遗症的大小。
以案说法:小王的“筋断了”经历
给大家讲个我以前碰到的例子吧,就叫小王,小王在一次和人争执中,对方动手推搡,小王为了躲闪,胳膊肘撞到了墙上,当时就疼得动不了了,去医院一检查,是“肘关节处肌腱断裂”,医生马上安排了手术缝合。
小王当时特别生气,觉得自己“筋都断了”,对方肯定构成犯罪了,至少也是个轻伤,后来,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和康复,小王的胳膊活动基本恢复了正常,就是提重物的时候稍微有点费劲,但日常生活完全没问题。
司法鉴定机构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综合考虑他的受伤部位、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鉴定结果是“轻微伤”,为啥呢?因为虽然肌腱断了,但经过治疗,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没有达到轻伤的标准,对方最终没有构成刑事犯罪,小王通过民事诉讼,向对方索赔了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这个例子就说明,“筋断了”≠“轻伤”,关键看恢复和功能影响。
法条链接:看看法律咋说的
咱们国家对于人体损伤程度的鉴定,主要依据的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司发通[2013]146号),这个标准非常细致,里面对各种伤情都有明确规定。
关于肌腱、韧带损伤,可能涉及到“轻伤二级”或“轻微伤”的评定,以下仅为部分条款示例,具体以标准原文为准):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里面反复提到“功能丧失”、“功能障碍”,还是那句话,功能影响是核心,具体的条款很多,普通人可能看不太懂,这就需要专业的法医进行鉴定。
如果鉴定结果达到轻伤及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律师总结:记住这几点,不吃亏!
遇到“筋断了”这类伤害,先把身体治好是王道,然后了解清楚法律规定,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别自己瞎琢磨“怎么才能达到轻伤”,而是要相信专业的鉴定和法律的公正。 能帮到大家,如果您真遇到了类似的法律问题,建议还是及时咨询专业的律师,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出详细的指导。
律师总结
再次强调,“筋断了”与法律意义上的“轻伤”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筋断了”是对损伤事实的描述,而“轻伤”是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对损伤后果进行的法律评价,关键在于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对肢体功能造成的影响和遗留的功能障碍程度,遭遇此类伤害,应第一时间就医并保留证据,待治疗终结后,由公安机关委托专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以鉴定结论为准,无论是追究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赔偿,都应在法律框架内理性维权,切勿轻信非专业判断或试图“操作”鉴定结果,法律的公正,源于事实和证据,也源于专业的判断。
筋断了算轻伤吗?法律上咋界定的?,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聊聊“筋断了”那点事儿 咱们得明白,老百姓嘴里说的“筋断了”,在医学上可不是一个精确的词儿,可能指的是肌腱断...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