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名字不对?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行动!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尊敬的张先生,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可你明明姓李,也从没借过这笔款?那一刻,心跳加速、额头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是不是身...
最近中秋节刚过,不少人手机里突然跳出一条短信:“因您贷款长期逾期,已纳入征信异常名单,节日期间出行将受限制,请尽快处理。”
看到这种消息,第一反应是不是心一紧?尤其还是在团圆节期间收到这种“警告”,谁不觉得心里发毛?可问题是——这条短信,到底是真是假?是银行的正式通知,还是披着“节日外衣”的催收套路?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让你不再被一条短信牵着鼻子走。
首先得说一句: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定“贷款逾期会导致节假日限行”,所谓“中秋限行”“国庆禁飞”这类说法,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交通出行权利属于基本公民权利,除非涉及法院执行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否则不可能因为普通贷款逾期就被限制出行。
但为什么你会收到这种短信?
原因其实很现实:部分催收机构为了施压,故意制造恐慌情绪,用模糊话术误导你,逼你赶紧还款。他们知道节假日是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家人团聚、出行计划多,这时候发一条“限行”短信,很多人就会慌神,立马打款求“解封”。
我有个客户上周就碰上了这事,他之前信用卡逾期了两个月,总共欠了不到两万,一直打算节后去协商分期,结果中秋前夜收到一条短信:“因逾期严重,系统已同步交管平台,中秋期间高速、高铁、机场将不予通行。” 他当时正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一看短信手都抖了,差点直接导航掉头去银行。
后来他冷静下来,打电话给银行客服一问,人家说“没这回事”,系统里也没有任何出行限制记录,再查发送号码,是个虚拟运营商号段,连归属地都查不到,典型的催收恐吓手段。
面对这类短信,记住三步应对法:
别慌,先核实来源,正规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通知,通常通过官方号码(如95开头)、APP站内信或书面函件发出,那种170、171开头的号码,八成是第三方催收在“加戏”。
查征信,看真实状态,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征信中心”APP,查一下自己的信用报告,如果只是普通逾期,顶多影响评分和后续信贷审批,绝不会直接触发“出行限制”。
保留证据,必要时维权,把短信截图、通话录音保存好,如果对方频繁骚扰、威胁、冒充公检法,可以直接向银保监会、工信部或公安机关举报。
以案说法:
2023年,浙江杭州的张先生因网贷逾期三个月,陆续收到十余条“已被列入限高名单,禁止乘坐高铁飞机”的短信,发送号码为非实名注册的虚拟号,张先生误以为真,被迫借款还清全部债务,事后他通过律师调取通信记录并投诉至银保监局,最终查明该催收公司存在违规外包行为,被责令整改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法院认定:以虚构事实方式实施心理压迫,构成侵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保护的是合法催收,而不是“吓唬式催收”,你有权知道真相,也有权拒绝被恐吓。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兄弟姐妹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蒙蔽了判断力,贷款还不上,根源是经济压力,不是道德破产,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主动沟通、合理协商、依法维权,而不是被一条来路不明的短信吓得六神无主。
真正的法律程序从不藏在短信里,它一定有文书、有流程、有救济途径,那些打着“节日限行”旗号的催收话术,不过是纸老虎,你越冷静,它就越没市场。
如果你正面临逾期困扰,不妨先做个债务梳理,联系银行申请延期或个性化分期;如果遭遇骚扰,果断拿起法律武器,别让一条短信,毁了你的假期,更别让它击垮你面对生活的勇气。
法律,永远站在理性那一边。
贷款逾期被中秋限行短信吓到?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行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中秋节刚过,不少人手机里突然跳出一条短信:“因您贷款长期逾期,已纳入征信异常名单,节日期间出行将受限制,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