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中秋限行短信吓到?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行动!
最近中秋节刚过,不少人手机里突然跳出一条短信:“因您贷款长期逾期,已纳入征信异常名单,节日期间出行将受限制,请尽快处理。” 看到这种消息,第一反应是不是心一紧?尤其还是在团圆节期间收到这种“警告...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您已严重逾期,我方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即将立案处理,请立即还款,否则后果自负!”
一条短短几十字的短信,瞬间让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是不是真的要坐牢了?会不会被通缉?还能不能补救?
别急,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今天就来给你掰扯清楚:贷款逾期后收到“立案”短信,到底是在警告,还是在吓唬?背后有哪些法律真相是你必须知道的?
首先划重点: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短信是催收手段,不是真实立案通知。
你要明白一个基本逻辑——真正的“立案”,是由公安机关或法院依法启动的司法程序,绝不会通过一条群发短信就完成,立案前必须经过调查、证据收集、报案人正式提交材料等一系列流程。
而你现在看到的短信,大概率是第三方催收公司发的,他们为了施加心理压力,常常使用“已报案”“即将立案”“移交公安”等措辞,目的只有一个:逼你还钱。
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完全无视,因为虽然“立案”可能是虚张声势,但你的债务本身是真实的,逾期行为也确实存在法律风险。
这里必须区分两种情形:
民事借贷纠纷
大多数贷款(比如网贷、消费贷、信用卡)本质上是合同纠纷,属于民事范畴,银行或平台会起诉你到法院,要求你还款+利息+违约金,这是“起诉”,不是“立案侦查”,哪怕法院判决你败诉,只要你不是恶意逃避执行,一般也不会涉及刑事责任。
涉嫌诈骗或恶意透支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你伪造资料骗贷、明知无力偿还还故意大额套现、或者失联逃债、转移资产,才可能触碰《刑法》红线,构成“贷款诈骗罪”或“信用卡诈骗罪”。
根据司法实践,信用卡逾期金额超过5万元,且经两次有效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有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透支”,这时候警方才可能介入刑事立案。
关键不是“有没有逾期”,而是有没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别慌,按这几步冷静应对:
查证来源
看短信是不是来自官方号码?有没有具体案号、承办单位、联系方式?如果是“106”开头的营销号,基本可以判断是催收公司的施压话术。
核实债务
登录正规平台app或拨打官方客服,确认自己的逾期金额、利息计算是否准确,防止被“套路贷”或高利贷坑害。
保留证据
把所有催收短信、电话录音保存好,如果对方威胁、辱骂、骚扰家人,这些都可能构成违法,你可以依法投诉甚至反诉。
主动沟通协商
如果确实经济困难,不要选择失联,主动联系贷款机构,申请分期、延期或个性化还款方案,很多平台其实愿意协商,毕竟他们也不想走到诉讼那一步。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已经被起诉,或者担心刑事风险,一定要尽快咨询专业律师,评估你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
我的当事人小李,去年因失业导致网贷逾期8个月,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已向属地派出所报案,案件编号XXXX,即将立案,请速还款。”
他吓得整晚睡不着,甚至想借钱“破财消灾”。
后来他找到我,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贷款平台和当地派出所核实,结果发现:根本没有立案记录,所谓的“案件编号”也是编造的。
最终我们协助他与平台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同时发函警告催收公司停止虚假宣传,事情圆满解决。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容易被操控,但法律不会被吓住。面对恐吓,理性才是最强的防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经催收后仍不归还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
借款人未依约还款的,出借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债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催收不得使用“虚假承诺、恐吓、侮辱”等不当方式,严禁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那些“立案”短信,99%是心理战,不是法律事实。
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悄无声息地降临。
✅ 你有权知道真相,而不是被吓唬;
✅ 你有责任面对债务,但不必背负无端的恐惧;
✅ 你可以在合法范围内争取时间与空间,重新站稳脚跟。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请深呼吸,冷静下来,一步步解决问题。
最黑暗的时刻,恰恰是黎明前的转机。
我是律师老陈,陪你用法律看清真相,体面地走出低谷。
贷款逾期被短信立案吓到?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您已严重逾期,我方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即将立案处理,请立即还款,否则后果自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