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为啥总给联系人发短信?这招到底合不合法?
自己借了网贷或信用卡,一时手头紧没按时还上,结果没收到几条催收短信,反倒是爸妈、朋友、同事的手机开始接连不断收到“您亲友某某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消息?那一刻,脸都烧起来了,尴尬得恨不得钻地缝,更离谱...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前脚还在犹豫这个月工资能不能撑到月底,后脚手机就“叮咚”响个不停——一条又一条的短信跳出来:“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信用记录即将受损”“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只剩下一个问题:他们怎么知道我迟了两天没还?是不是侵犯隐私?这些短信到底能不能发?发了算不算骚扰?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直接从法律角度,掰开揉碎讲清楚:贷款逾期后,平台发短信催收,到底合不合法?什么时候是提醒,什么时候就成了骚扰?我们作为借款人,有哪些权利可以守住底线?
先说结论:贷款机构在你逾期后发短信提醒,原则上是允许的,这属于合同履行中的合理催收行为,你签借款合同时,基本都授权过联系方式用于“通知、提醒、催收”等用途,对方通过短信方式提醒你还款,属于合法合规的初步催收手段。
但!这里有个大大的但是——合法的前提是“适度”和“文明”。
一旦越过这些红线,看似“提醒”,实则已涉嫌违法催收。
很多人惊讶:“我才晚了一天,怎么立刻就有短信?”
答案很简单:自动化催收系统。
现在大多数正规金融机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大型网贷平台)都接入了智能风控系统,一旦你的还款日过了,哪怕只超时1小时,系统就会自动触发提醒流程:先是APP推送,接着是短信,再往后可能就是电话催收。
这种“秒级响应”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系统设定的标准化流程,它目的不是羞辱你,而是为了降低坏账率,也提醒你别忘了履约。
短信来得快≠有人盯着你,更多是技术使然。
我们来划重点,教你一眼识别“合法提醒”和“越界骚扰”。
✅可以接受的短信类型:
这类信息简洁、客观、无情绪化用语,属于正常服务提醒。
❌涉嫌违法的短信类型:
这些不仅违反《民法典》,也可能触碰《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中的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条款。
小李因为突发疾病住院,信用卡逾期了8天,结果第3天起,他陆续收到催收短信,起初还算正常,可到了第5天,他的几个微信好友突然私聊问他:“你真欠钱不还?刚收到一条说你‘老赖’的短信……”
小李懵了,一查才发现,催收公司把他逾期信息连同“债务公示”字样,群发给了他通讯录里的十几位联系人,更离谱的是,短信里还附上了他的身份证号前几位和借款金额。
他一怒之下报警并投诉至银保监会,涉事第三方催收公司被责令整改,罚款12万元,相关责任人被追责。
法院认定:即便存在债务关系,催收方也无权向无关第三人披露借款人个人信息,此举严重侵犯了小李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及其他人员;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朋友们,谁还没个手头紧的时候?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压力下失去判断力,我想告诉你三句话:
👉 第一,按时还款是义务,但不代表你可以被肆意羞辱,催收有边界,文明是底线。
👉 第二,保留证据很重要,所有威胁性短信、电话录音、朋友圈曝光截图,请第一时间保存,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武器。
👉 第三,主动沟通胜于逃避,如果你确实困难,不妨主动联系平台申请延期或分期,大多数机构都有“困难帮扶通道”,别等到短信堆成山才后悔。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债务可以协商,人格不容践踏,法律从不保护“老赖”,但也绝不会纵容暴力催收,你不是孤军奋战,我们始终在你身后。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或向监管部门投诉。
贷款逾期会发短信吗?一觉醒来满屏催收提醒,到底合不合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前脚还在犹豫这个月工资能不能撑到月底,后脚手机就“叮咚”响个不停——一条又一条的短信跳出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