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催收短信是真的吗?别慌,先看这几点!
正吃着饭、刷着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一瞬间心跳加速,脑子里闪过一堆疑问:我到底借过没?是不是记错了?还是有人冒名贷...
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
心跳瞬间加快,手心冒汗——这到底是真的还是诈骗?该不该信?要不要马上打钱?
别急,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咨询,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带你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
咱们得承认:确实有真实的贷款逾期催收短信。
正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平台,在你逾期后,通过短信提醒你还款,这是合法且常见的催收方式之一,这类短信一般会有明确的机构名称、贷款产品、逾期金额,甚至附带还款链接或客服电话。
但问题来了——现在假冒催收短信太多了!
不法分子利用你害怕被起诉、担心征信受损的心理,伪造“催收短信”,目的就是吓唬你转账、点击钓鱼链接,或者套取你的身份信息。
那怎么分辨真假?记住这几个关键点:
看发件人号码
正规机构通常不会用个人手机号发催收短信,而是通过官方短信号码(比如银行多为95开头的号码),如果你收到的是13、17、18开头的手机号,尤其是一串乱码或虚拟号段,那大概率是假的。
是否具体
真短信会写明“您在XX银行的XX贷款已逾期X天,当前欠款XX元”,而假短信往往是模糊表述:“您有一笔贷款未还”、“系统检测到您的账户异常”……没有具体金额、没有产品名称,就是想让你自己对号入座。
看有没有威胁性语言
“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直接冻结银行卡”“列入全国通缉名单”——这些话听着吓人,但全是违法的!根据法律规定,催收不得恐吓、侮辱、威胁债务人,一旦出现这种措辞,基本可以判定是诈骗。
绝不轻易点击链接
假短信常附带“还款入口”“查看详情”等链接,点进去可能是仿冒官网,诱导你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任何正规机构都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要求你直接输入敏感信息。
主动核实最重要
如果你真借过款,不确定是不是真的逾期,最稳妥的办法是:不要回短信,也不要打短信里的电话,而是直接拨打该金融机构的官方客服热线(从官网查!),或者登录官方App查看账单状态。
以案说法:
去年有个当事人张女士找到我,说她收到一条“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短信,称她逾期3个月,欠款1.8万,再不还款就要报警抓她,她吓得当天就想转账,还好她老公拦住了她,说“先问问律师”。
我们一查发现:第一,她根本没在这家公司贷过款;第二,短信里的客服电话打过去是个空号;第三,所谓的“还款链接”域名根本不是该公司官网,最终确认,这是典型的冒充催收诈骗。
更讽刺的是,我们顺藤摸瓜举报后发现,这个号码背后是一个专门批量发送虚假催收短信的黑产团伙,他们连借款人是谁都不知道,广撒网式地群发,靠的就是一个“怕”字。
张女士庆幸没转钱,但她说:“那一刻真的慌了,谁不怕‘被抓’啊。” 这也正是骗子最擅长的心理操控。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四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规定:
催收行为应合法合规,禁止使用恐吓、侮辱、骚扰等方式进行催收。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也明确指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的,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也就是说,真正的催收必须依法进行,而假催收则可能触犯刑法。
律师总结: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重点:贷款逾期催收短信有可能是真的,但也极有可能是假的,关键不在短信本身,而在你如何应对。
我的建议很明确:
👉 别慌,别怕,别冲动转账;
👉 别信陌生号码,别点不明链接;
👉 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
👉 遇到威胁、骚扰,保留证据并报警。
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通过一条短信就“立刻执行”,只要你保持冷静、理性核实,绝大多数骗局都会原形毕露。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跟客户说的真心话:
负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惧中失去判断力。
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合法的权益永远值得被保护。
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