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网络贷款逾期走访通告短信,是真是假?教你一眼识破套路!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写着:“因您网络贷款长期逾期,我司将于近日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实地走访,请保持通讯畅通。” 看到这种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心慌、紧张,甚至吓得赶紧筹钱还款——毕竟“上门走访”四...
“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将于近期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走访,请保持通讯畅通,配合处理。”——看着这条冷冰冰的文字,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他们真的会上门吗?会不会闹到家里人知道?会不会被贴大字报?是不是已经违法了?
别急,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今天就来帮你冷静拆解这条看似吓人的“网络贷款逾期走访通告短信”,告诉你它背后的真相、风险边界和你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发短信本身不违法,但内容是否合规、行为是否越界,得看具体情况。
目前市面上很多网贷平台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在借款人长期逾期后,会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催收,而“走访通告”类短信,本质上是一种催收施压手段,目的是让你尽快还款。
但从法律角度看,这类短信如果措辞不当,就可能踩红线。
这些都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典》中明确禁止的侮辱、威胁、骚扰行为。
看到这类短信,第一反应不该是恐慌,而是冷静判断信息真伪与合法性。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
它们通常不会轻易派人上门,即使委托外包公司,也有严格的合规流程,所谓“走访”,更多是核实联系方式、了解还款意愿,不得强行进入住宅、不得扰民、不得泄露债务信息给无关第三人。
非持牌平台或高利贷性质的网贷
这些机构往往游走在灰色地带,催收手段粗暴,所谓的“走访”,可能是变相威胁,甚至伴随跟踪、蹲守、喷涂字迹等违法行为。
如果你发现有人真的上门,记住几个关键点:
✅ 要求对方出示工作证件和授权文件;
✅ 不开门、不签字、不承认任何非法债务;
✅ 全程录音录像,保留证据;
❌ 切勿因害怕而签署空白协议或承诺高额“违约金”。
一旦对方有辱骂、恐吓、破坏财物等行为,立即报警,并以《刑法》第293条寻衅滋事罪、第245条非法侵入住宅罪追究责任。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在某网贷平台借了8000元,因失业断供半年,某天他父母突然接到一条短信:“贵子弟因欠款已被列为失信人员,我司将于明日上门核实资产情况,请提前准备身份证及房产证。”
老人吓得当场心脏病发作送医,后来查明,这个“走访通知”来自一家无资质的催收公司,不仅伪造了平台公章,还非法获取了家属联系方式。
我们迅速提起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院最终认定:催收方超出必要限度,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与人格尊严,判赔2.3万元,并责令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可以理解,但法律才是底线,越是弱势,越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泄催收信息,不得使用恐吓、威胁等不当语言。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至十日拘留。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面对不合理催收时最硬的底气。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谁都有难的时候,借钱不还固然不对,但这不等于你可以被任意羞辱、恐吓、侵犯。
收到“网络贷款逾期走访通告”短信时,请你做到三件事:
更重要的是,别让一条短信击垮你的尊严,法律从不偏袒老赖,但也绝不纵容暴力催收,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风雨,专业的人永远站在你身后。
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来不是逃避,而是直面问题,用理性与法律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收到网络贷款逾期走访通告短信吓坏了?先别慌,搞清这几点再决定下一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将于近期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走访,请保持通讯畅通,配合处理。”——看着这条冷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