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网络贷款逾期走访通告短信吓坏了?先别慌,搞清这几点再决定下一步
“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将于近期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走访,请保持通讯畅通,配合处理。”——看着这条冷冰冰的文字,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他们真的会...
“您已构成恶意拖欠,请立即还款,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短短一句话,像一记闷棍砸在心上,原本只是最近手头紧、缓两天还款,怎么突然就成了“恶意”?是不是要坐牢了?征信全毁了?催收能上门?很多人看到“恶意拖欠”四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恐慌,甚至病急乱投医,要么破罐破摔不还了,要么把所有钱一股脑儿填进去,生怕惹上大麻烦。
但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得告诉你一句实话:“恶意拖欠”这个词,大多数时候是催收的话术,不是法律定性。真正的“恶意”,在法律上有严格标准,不是随便贴个标签就能成立的。
我们先来理清楚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什么叫“恶意拖欠”?
在法律语境里,所谓的“恶意”,指的是借款人明明有还款能力,却故意逃避、转移财产、拒不偿还,甚至伪造资料骗取贷款,这才是真正的“恶意”,而如果你是因为失业、生病、家庭变故导致暂时还不上,哪怕逾期了几个月,也属于“履约困难”,不等于“恶意”。
第二,发短信说你“恶意拖欠”合法吗?
这得分情况,如果只是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提醒你逾期严重,建议尽快处理,这属于正常催收,但如果短信内容带有威胁、恐吓、侮辱,再不还钱就去你家泼油漆”“把你照片发网上”之类的,那就涉嫌违法了,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必须合法、文明,不得侵犯人格权和隐私权。
第三,逾期之后会怎样?
最直接的后果是:征信记录变差,影响后续贷款、信用卡申请,甚至可能被起诉,但请注意,只有经过法院判决后仍拒不执行的,才可能构成“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罪”或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单纯逾期≠犯罪,更不等于“坐牢”。
当你收到“恶意拖欠”的短信时,第一步不是慌,而是冷静分析:
以案说法: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因为疫情丢了工作,房贷断供5个月,某天突然收到一条来自“某某资产处置中心”的短信:“您已构成恶意拖欠,涉嫌贷款诈骗,48小时内不还款将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小李吓得整晚睡不着,差点去借网贷还钱,后来他找到我咨询,我们调取了贷款合同、还款记录和收入证明,发现他从无逃债行为,疫情期间也主动联系过银行协商延期,只是没得到明确回复,最终我们向银保监会投诉该催收机构违规使用恐吓话术,并要求删除不当通知,结果对方撤回威胁,银行也同意分期补缴,小李不仅避免了进一步损失,还恢复了信用修复的信心。
这个案子说明什么?情绪化的催收手段,往往是为了施压让你尽快还款,而不是真的要走刑事程序。只要你有证据证明自己并非“恶意”,而是“暂时困难”,就有底气去沟通、协商,甚至依法维权。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朋友们,面对“恶意拖欠”这类措辞激烈的催收信息,你要记住三句话:
第一,别被吓住——情绪是催收的武器,冷静才是你的盔甲;
第二,别当老赖——有能力还得还,但困难时也要学会合法维权;
第三,别独自硬扛——及时保留证据、联系专业人员,把被动变成主动。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惧中做出错误选择,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正视问题,理性沟通,依法解决,毕竟,法律保护的不只是债权,也包括每一个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
贷款逾期被说恶意拖欠?先别慌,搞清这几点再决定怎么应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您已构成恶意拖欠,请立即还款,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短短一句话,像一记闷棍砸在心上,原本只是最近手头紧、...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