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信打电话说我贷款逾期?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再行动!
你有没有接过这样的电话——“您好,这里是XX金融客服,您名下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或者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XX贷】您尾号8836的贷款账户已逾期12天,剩...
“律师,我人在本地,突然收到一条‘同城’号码发来的短信,说我的贷款逾期了,还附了个链接让我赶紧处理,这是真的假的?会不会是诈骗?”
说实话,这种事现在太常见了,每天都有人被这类短信搞得心神不宁,甚至有人因为一时慌乱,点进链接填了个人信息,结果银行卡里的钱被转走,今天我就来跟大家掰扯清楚——当你收到“同城发短信说我贷款逾期了”这种消息时,到底该怎么应对?
你要明白一个道理:正规金融机构几乎不会用“短信+链接”的方式催收贷款,尤其是那种写着“你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的短消息,还带个不明网址的,99%是钓鱼诈骗。
更狡猾的是,这些骗子会伪装成“本地号码”,让你误以为对方真是你所在城市的银行或平台工作人员,他们可能知道你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大概贷款类型,甚至能说出你“某笔贷款即将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正规机构。
记住一句话:凡是让你点击链接、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的,一律视为高危信号!
如果你真担心自己有没有逾期,正确的做法不是回短信,也不是点链接,而是:
我自己就有客户因为没核实清楚,看到“逾期会影响孩子上学”这种恐吓话术,当场转账两万块“消除记录”,结果根本没这笔贷款!等反应过来报警,钱早就被分到多个账户洗走了。
有些人会说:“可他短信里连我名字和身份证后四位都说对了,还能是假的?”
这恰恰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已经被泄露,并流入了黑灰产业链。
现在有些非法中介或催收公司,会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用户数据,再配合虚拟运营商发送“精准诈骗短信”,他们利用你的焦虑心理,制造紧迫感,诱导你操作,最终目的就是骗钱或套取信息。
哪怕对方说得再像那么回事,你也得守住底线:不点链接、不扫码、不转账、不透露验证码。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法律常识:合法的债务催收必须由债权方或其授权的第三方进行,且要遵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而那些群发短信、冒充公检法、谎称要上门抓人的,统统属于违法催收,你不仅有权拒绝,还可以录音取证,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严重的还能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很多人不怕欠钱,怕的是“征信坏了”“被起诉”“坐牢”,但其实,只要你是正常借贷、确有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协商延期、分期等方式解决,真正危险的,是你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面对“同城发短信说我贷款逾期了”这种情况,请务必做到:
✅ 冷静对待
✅ 官方核实
✅ 不信不明来源信息
✅ 遇到威胁及时报警
去年,杭州的小李收到一条170开头的“本地号码”短信:“您在某某金融平台的3万元贷款已逾期8天,如不处理将上报央行征信并移交法务。”短信里还有一个链接,写着“一键还款免罚息”。
小李刚好记得自己去年借过一笔网贷,虽然已经还清,但心里一慌,还是点了链接,页面看起来和原平台一模一样,他输入了银行卡号和收到的验证码,结果短短两分钟内,卡里5万元被分批转走。
后来查明,那是个高仿网站,验证码其实是开通快捷支付的授权码,警方追查发现,发送短信的团伙在全国范围内作案上百起,利用“地域化伪装+心理施压”手法专挑紧张的人下手。
这个案子最后虽然部分资金被追回,但过程极其复杂,最关键是——如果小李当时肯打一个官方电话确认,悲剧就不会发生。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银保监会也多次发文提醒公众:所有正规金融机构都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要求客户提供敏感信息或立即转账。
“同城发短信说我贷款逾期了”——这句话听起来像警告,实则可能是陷阱,它考验的不是你有没有欠款,而是你是否具备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想告诉你:
真正的危机从不来自短信,而来自你那一刻的选择。
面对未知信息,别让情绪主导行动,多问一句、多查一次,花不了几分钟,却可能帮你避免几万块的损失,甚至保住一生的信用记录。
👉 真正关心你贷款的,是那个你能登录的App;
👉 真正合法催收的,不会躲在一条短信背后;
👉 而真正值得信任的解决方案,永远来自你自己冷静的判断。
下次再收到这种短信,不妨冷笑一声:
“想吓我?门儿都没有。”
“律师,我人在本地,突然收到一条‘同城’号码发来的短信,说我的贷款逾期了,还附了个链接让我赶紧处理,这是真的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