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假货怎么赔偿?教你依法维权拿回损失!
买到假货,如何依法索赔? 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或线下购物时,如果不小心买到假货,很多人要么自认倒霉,要么和商家扯皮半天无果,我国法律对消费者权益有明确保护,买到假货完全可以依法索赔。 确认商品...
"这包怎么才用两天就开线了?""这化妆品用后皮肤过敏,难道是假货?"——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曾遭遇过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糟心经历,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要么自认倒霉,要么与商家争吵无果,我作为从业15年的消费维权律师,就为大家详细解析买到假货后的赔偿标准和维权路径。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假货"?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假货主要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伪造产地的商品、冒用他人厂名的商品以及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商品等,一旦确认购买到的是假货,消费者就享有多项法定权利。
关键第一步:固定证据发现可能购买到假货后,要立即保存好购买凭证(发票、收据、支付记录等)、商品实物、包装、标签等,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商品存在的问题,若商品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还应保留医疗记录、维修单据等证据,我曾代理过一个案例,消费者因及时拍摄了开箱视频,最终成为维权成功的关键证据。
赔偿标准有讲究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若假货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还可主张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赔偿;造成财产损失的,按实际损失赔偿。
高效维权路径
2022年,杭州李女士在某商场花费1.2万元购买了一款"国际名牌"手提包,使用一周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经专业机构鉴定,该包实为高仿品,李女士委托我们律师团队维权,最终法院判决商家退还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3.6万元,同时承担鉴定费和诉讼费。
这个案例典型地适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关于欺诈行为的三倍赔偿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宣称"正品保证""专柜验货"等行为,直接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欺诈",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权,不仅获得了应有赔偿,也让不法商家付出了违法代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民法典》第1207条: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刑法》第140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作为长期处理消费纠纷的律师,我建议消费者在遇到假货问题时把握几个原则:及时取证是基础,依法维权是关键,理性沟通是智慧,不要因为金额小就放弃维权,也不要因为情绪激动而采取过激行为,现在的维权渠道越来越畅通,尤其是线上消费,各大平台都有快速处理机制。
特别提醒:购买贵重商品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要求开具正规发票,并可事先与商家书面约定验货方式和违约条款,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名牌商品",要保持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朴素道理。
最后送大家一句法律箴言:权利的睡眠者,法律不予保护,遇到假货侵权,请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买到假货怎么赔偿?专业律师教你维权妙招,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遇到假货别慌张,三步走稳拿赔偿 "这包怎么才用两天就开线了?""这化妆品用后皮肤过敏,难道是假货?"——相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