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如何面对催收?
经过了新冠疫情的洗礼,我国的负债人群急速增加,做生意的资金链断裂导致负债无力偿还,失业的人士再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失业人士靠着贷款去生活,时间长后,无力偿还贷款,被网贷催收的人比比皆是,严重的甚至被司法机关列为失信人员、限制高消费等。
根据官方数据,目前我国被限制高消费人群、失信被执行人比疫情前增加了数十倍。

现实中,许多负债人都是具有还款意愿,但实在无力偿还,被迫逾期;
陈先生本来是一个大厂员工,年薪50万,原本生活香饽饽,但因为疫情遭受被裁员,丢了工作,因年近40岁,加上年轻大学生毕业的越来越多,根本无法再次就业,因此资金链断裂,房贷、车贷、网贷无法偿还,逾期后催收一直骚扰他以及其家庭成员、朋友,陈先生因此患上抑郁,行尸走肉。
如遇到网贷逾期被不断催收,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摆正心态,不要逃避。
要知道,在现在这个经济倒退的社会环境下,负债群体越来越庞大,不一定都是负债人的自身问题,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他们无法支撑贷款。其实网贷金融机构也明白这一点,因此,要勇敢面对催收,合理的表达自己现在的遭遇。
二、选择性接听催收电话,并明确表达自己并不是恶意拖欠
催收电话种类繁多,每一次的催收基本都是不同的人群拨打,而且他们都经过专业的催收话术培训,让你感到恐惧和不安。因此,在接听催收电话时,我们只需要明确表达自己主观上不是恶意拖欠即可,无须多言。理由是,以信用卡诈骗罪为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中,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主观要件,就是是否恶意,如缺少恶意这个主观要件,无法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对比网贷,虽然网贷在法律上并不属于信用卡借贷类,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但主观上的非恶意能够让网贷金融机构不会轻易的起诉负债人,因为协商调解的成本远远少于诉讼途径。
三、收集非法催收的证据
据了解,一些催收人员会通过一些激进的催收方式去逼迫负债人去偿还贷款,例如爆通讯录、联系工作单位、电话骚扰单位同事、亲属等。如遇到以上情况,负债人应先保持冷静,可以向被骚扰的亲属或者同事表达这是“诈骗电话”,先保护自己的声誉,然后向他们收集所有相关的证据,如来电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微信聊天记录能证明你的负债信息被第三人所知悉的情形,一般来讲,个人的财产信息(包括负债)都是属于个人的敏感信息,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如有证明予以证明催收人员未经负债人的同意,泄露负债人财产信息,属于侵权,严重的话,可能触犯刑法规定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罪。
四、面对财产保全(冻结),提管辖权异议
这里的管辖权,通俗地讲,就是法院能否受理此金融纠纷。一般来说,网络借贷合同与传统的民间借贷合同存在一定的区别,虽然法律关系都是借贷关系,但是网络借贷合同类似于格式合同,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所以网络借贷合同的管辖权,如没有具体的约定,一般都是“沾边就能管”,也就是说借贷人所在地、贷款人所在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可能都具有管辖权。但在现实情况,网贷金融机构一般都不会在借贷人所在地或者金融机构所在地提出财产保全,因为当地的法院不一定会立案,因为每个法院收取金融案件的指标是有限定的,网贷金融机构永远都不会比银行优先,加上法院案件数量惊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一些网贷金融机构会寻找偏远地区的法院进行“合作”,偏远地区的法院案件比较少,立案的机会比较大。但是会面临一个风险,就是这种地方的法院,基本都没有管辖权,负债人只要提书面的管辖权异议,基本都能解除财产保全(冻结)。
五、如面临诉讼,应该积极应诉
如果最后金融机构成功地把负债人起诉至法院,这个时候,负债人应该要积极应诉,向法官表达现在自己真实的财产情况,以及主观上是非恶意的,争取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调解,调解是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的,诉讼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调解,只要负债人表达强烈的还款意愿,法官一般会结合全局情况,促成调解。
六、暂时无力还款,但以后一定要还清贷款
笔者撰写本文的意愿,并不是让负债人通过上述技巧去逃避债务,只是让负债人尽量的能保护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负债人明白到负债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一直摆烂、逃避,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个危机的后面必然会给人带来相应的回报,但前提是自己不放弃、勇敢面对。
最后,希望各位负债人能重获信心面对生活,终有一天,会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