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怎么写?别小看这个细节,法律文书里错一个字可能吃大亏!
原创文章内容: “知识的‘识’怎么写?”——这问题听起来像小学生作业,但在法律行业里,错一个字可能直接翻车。 “识”字由“讠”(言字旁)和“只”组成,看似简单,可一旦在合同、诉状里写成...
"形状"的"状"字,由"爿"(pán)和"犬"组成,本义指事物的外在形态,但在法律场景中,"状"字常出现在"诉状""答辩状"等文书名称里,代表着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形式。
有趣的是,很多人会误写成"壮"(如"诉壮"),或漏写右上角的点(错写成"丬"旁),这种笔误在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等案件中尤为常见,甚至出现过因文书名称用字不规范被法院要求补正的情况。
2021年某地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原告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标题误写为《民事起诉书》,被告律师抓住这一细节,主张"起诉书"专指刑事案件公诉文书,本案应属程序错误,法院最终认定:虽用词不当,但内容符合诉状要件,驳回被告异议,但责令原告3日内补正。
关键点:
《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法〔2016〕221号)
第四条:诉讼文书标题应当准确使用"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决定书""通知书"等法定名称。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原被告信息、诉讼请求、事实理由等必备要素。
字形规范:
实务建议:
小贴士:下回写"答辩状"时,不妨先默念一遍"犬在右,点在肩",既记字形,又防笔误,法律文书的严谨性,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笔画里。
(完)
形状的状到底怎么写?这个细节你可能一直没注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本文系原创实务指引,转载请注明来源,个案需具体分析,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状"字拆解:从字形到法律文书 "形状"的"状"字,由"爿"(pán)和"犬"组成,本义指事物的外在形态,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