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因贷款逾期被起诉?一念之差,可能赔上全部信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手机一震,银行短信跳出来:“您本期应还款金额:XX元”,你看了眼余额,叹了口气,心想“再拖几天吧,下个月发工资就还”,这看似平常的一次拖延,背后却可能藏着一场看不见的风暴,你以...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你心一软就借了,可几个月过去,催一次推一次,电话不接、微信已读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更扎心的是,对方不仅不还钱,日子还过得比你滋润——车子换了新的,朋友圈天天晒旅游,这时候你心里憋屈吧?但你知道吗?这种“欠钱就是大爷”的行为,正在一步步把一个人推向“老赖”的深渊。
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借钱不还”是怎么一步步演变成“老赖”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里每天都在上演的信用崩塌现场。

很多人一开始借钱,确实是出于急用,比如看病、交房租、孩子上学,这时候他们可能真心打算还,只是后来经济没好转,拖着拖着就成了“还不起”,这还能理解,属于“善意拖欠”。
但真正的“老赖”不是这样,他们是明知能还却装穷,有房有车却转移财产,收入稳定却拒不履行,他们的套路你一定不陌生:
这些行为,表面上看是“耍赖”,实则是法律意义上的“恶意逃避债务”,一旦被债权人起诉,法院判决生效后仍拒不执行,那就不再是“欠钱”的问题,而是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了。
你以为躲几年就没事了?错,征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子女上学受限、飞机高铁坐不了……甚至连墓地都可能买不了(部分地区已有相关限制),更严重的是,公安可以立案侦查,抓你进去蹲几天,出来还是得还钱。
2021年,杭州的张先生借给老乡李某15万元做小生意,约定半年归还,结果到期后,李某各种推脱,最后干脆换了手机号、搬了家,张先生无奈起诉,法院判决李某还款并支付利息。
可判决下来后,李某依然不还,张先生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查到李某名下确实没房没车,账户余额为零,但执行法官通过调查发现:李某每天骑着共享单车上下班,却在某直播平台连续三个月打赏主播超过8万元;他的妻子新开了一家奶茶店,营业执照是他岳父的名字,但店里员工都指认李某是实际经营者。
法院认定李某“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以“拒执罪”移送公安机关,2023年,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同时必须在三个月内清偿全部债务。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你以为的“小聪明”,在法律面前都是“铁证如山”,逃避一时,代价可能是自由和尊严。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1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刑法》第313条明确规定: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中明确列出:
这些不是吓唬人的,而是实实在在被执行的“组合拳”。
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借一万块不还”而彻底毁掉关系的案例,借钱不还,表面看是金钱纠纷,深层其实是信用破产,你今天骗了一个朋友,明天就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而一旦被法院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你的名字会出现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全国可查,想抹都抹不掉。
更要提醒的是:别以为“欠钱的是大爷”,法律从来不保护恶意,只保护权利,如果你是债权人,请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别让善良成为被利用的弱点;如果你是债务人,诚信比金钱更贵,还钱不是吃亏,而是守住做人的底线。
最后送一句话:
你可以一时穷,但不能一辈子“赖”,真正的体面,不是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而是半夜接到催债电话时,能坦荡地说一句:“我在还,别急。”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你心一软就借了,可几个月过去,催一次推一次,电话不接、微信已读不回,最后干脆玩失踪...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