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的老赖怎么治?法律出手,别让好心变寒心!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你说“没事,兄弟之间哪那么多计较”,二话不说转了账,可几个月过去,催一次推一次,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钱没要回来,友情也没了,心里憋屈得不行。 更气的是...
朋友开口借钱,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你气不过,想把他的名字、照片、欠款金额发到朋友圈、微信群,甚至短视频平台,让大家都看看这人多“不要脸”,但等等——这么干,真的合法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老赖借钱不还,到底能不能曝光?曝光了会不会反手被他告?

先说结论:你可以追债,但不能随意曝光对方隐私。
很多人觉得:“我又没造谣,他说借一万还一万五都没给,我发个截图怎么了?”听起来挺有道理,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可能构成侵权。
为什么?因为《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和名誉权,哪怕对方是“老赖”,他依然有人格尊严,你在公共平台发布其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信息,哪怕是为了讨债,也可能被认定为侵犯他人隐私权或名誉权。
更危险的是,如果你在文案里用了“人渣”“骗子”“全家倒霉”这类侮辱性语言,那就不是“提醒大家注意”了,而是实打实的网络暴力,轻则赔钱道歉,重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去年浙江有个案子特别典型。
李先生借给同事张某3万元,约定半年内归还,结果到期后张某各种推脱,最后干脆换了手机号,李先生一怒之下,把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转账截图、张某的身份证照片(之前办业务时拍的)全发到了公司群和本地几个热门论坛,标题写着:“警惕这种人!借钱不还的无耻之徒!”
结果没几天,张某报警并起诉李先生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张某确实拖欠债务,但李先生未经允许公开其身份证信息和私人聊天内容,已超出合理维权范围,构成侵权。
最终判决:李先生在朋友圈和相关平台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你看,本是受害者,反倒赔了钱还丢了理,冤不冤?从情感上说冤,但从法律角度,一点不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特别提醒:即使你说的是事实,公开传播他人敏感信息仍可能触犯法律,尤其是涉及身份证、家庭住址、家人信息等。
朋友们,我理解那种被背叛、被欺骗的愤怒,但越是情绪上头的时候,越要守住法律底线。
真正的强者,不是靠骂赢世界,而是用规则保护自己。
那正确做法是什么?
✅第一步:固定证据
保留转账记录、聊天截图、借条、通话录音等,越完整越好。
✅第二步:书面催收
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明确要求还款,留下“催告”痕迹,这对后续诉讼很有利。
✅第三步:协商或调解
可以请共同朋友出面,或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避免矛盾升级。
✅第四步:走法律程序
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只要有证据,90%以上的民间借贷案件都能胜诉,法院判决后,对方还不还?申请强制执行,查封银行卡、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这才是让“老赖”真正头疼的办法。
法律是你最有力的武器,而不是最后的选择。
这个社会确实需要正义感,但也需要边界感,我们痛恨不诚信,但不能用一种错误去惩罚另一种错误。
曝光老赖,不如用法律让他寸步难行;发泄情绪,不如让判决书替你说话。
善良要有锋芒,维权要有尺度。
别让你的正当诉求,毁在一时冲动里。
下次再遇到借钱不还的,别急着发朋友圈——
先打个电话给律师,或者直接去法院立案大厅问问。
那才是聪明人,干的聪明事。
朋友开口借钱,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你气不过,想把他...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