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的老赖最怕什么?这三招让他坐立难安!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一年,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见了面还装傻充愣?更气人的是,他朋友圈天天晒旅游、吃大餐,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唯独欠你的钱像被风吹走了一样,再也找不回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糟心事?朋友开口借钱,说得信誓旦旦“月底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影都找不着了,更气人的是,人家朋友圈天天晒旅游、晒新包,就是不提还钱的事,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把他的名字、照片、欠款金额全发到群里、朋友圈,甚至贴楼道里,让大家都知道他是“老赖”?
但问题来了——这么做,合法吗?会不会反被他告侵犯名誉权?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面对借钱不还的老赖,到底能不能曝光?怎么曝光才既解气又不违法?
很多人觉得:“我借出去的钱是真金白银,他不还钱还有理了?” 情绪可以理解,但法律上,哪怕对方是老赖,也不能随便曝光他人信息。
比如你在微信群发一句:“张三欠我两万块两年不还,大家别信他!”
这句话看着只是陈述事实,但如果张三否认借款,或者你们之间有其他经济纠纷没说清,那你这句“指控”就可能构成侮辱或诽谤。
更别说把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孩子学校这些隐私信息全扒出来——那已经不是曝光,那是侵权,严重的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所以记住一句话:维权要理性,手段要合法,越界的“以暴制暴”,最后受伤的可能是你自己。
那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说?也不是。
法律允许你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合法途径揭露失信行为,关键在于两点:真实+必要+方式合法。
举个例子:
这时候,这个信息是司法机关依法公开的,你就有了“背书”,你转发法院公布的失信信息,说明“这个人已被法院认定为老赖”,这就属于基于公共利益的事实传播,一般不构成侵权。
但注意:你不能添油加醋,比如加上“此人道德败坏、全家遭报应”这种情绪化表述,那就又越界了。
曝光只是辅助,真正让老赖头疼的是以下几招:
起诉+申请强制执行
别怕麻烦,一万块也值得起诉,小额诉讼程序简单,成本低,判决后可查封银行卡、冻结微信支付宝、限制高消费。
申请纳入失信名单+限高令
一旦被限高,他坐不了飞机高铁,住不了星级酒店,孩子上私立学校都受限,很多老赖不是没钱,是爱面子、要体面,这一招最戳痛点。
向征信系统报送记录
虽然民间借贷不会直接上央行征信,但若进入执行阶段,相关记录会被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影响贷款、求职、投标等。
在合法平台发布执行公告
有些地方法院支持在社区公告栏、本地媒体发布执行悬赏公告,你作为申请人可以配合提供线索,这属于司法授权范围内的“曝光”。
小李借给高中同学5万元做生意,约定半年还清,结果三年过去了,对方微信不回,电话拉黑,小李一怒之下在同学群发了一条长文,附上聊天记录、转账截图,还写了“王某人品极差,专骗熟人钱”。
没想到,王某看到后立刻报警,称小李侵犯其名誉权,并保留起诉权利,后来经律师调解,小李删文道歉才平息风波。
但就在同一年,小李起诉王某并胜诉,法院将其列入失信名单,这一次,他在朋友圈转发了法院公布的执行信息,并配上一句:“法律自有公道。”这次没人敢说他侵权。
区别在哪?前者是私人指控,后者是司法认定。
老赖可恨,但我们在维权时更要清醒:正义的实现,必须通过合法的方式。
你可以愤怒,但不能失控;
你可以曝光,但必须有依据;
你想要回钱,就要走对路。
记住三个原则:
真正的狠,不是在网上骂得响,而是让对方在银行贷不了款、在高铁上买不了票、在生意场上抬不起头。
用法律的刀,切开老赖的伪装;用理性的光,照亮维权的路。
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永远站在守信者这一边。
老赖借钱不还,能不能曝光他?一招让他坐立难安!,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糟心事?朋友开口借钱,说得信誓旦旦“月底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影...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