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借钱不还的老赖是谁?欠钱不还想躲一辈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亲戚,甚至同事,当初说得天花乱坠:“就借一阵子,月底一定还”,结果呢?一个月拖成三个月,三个月拖成一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见不着,更气的是,一打听,这人在佛山还...
说实话,这几年我坐在律所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不是“我想离婚”,而是“他借了我十万块,说好三个月还,现在两年了电话都不接!”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那么几个“老赖”——借钱时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兄弟信我,下个月发奖金就还!”“这钱我拿去周转,绝对不影响咱关系。”结果呢?钱一到手,人就失踪,微信拉黑、电话关机、见面装不认识,仿佛人间蒸发,更离谱的是,有些人不仅不还钱,反过来倒打一耙:“你当时不是自愿给的吗?我又没打欠条!”

于是问题来了:中国借钱不还的老赖,到底是谁?是那些披着人皮的“债精”,还是被法律困住手脚的善良人?
咱们先别急着骂街,从法律角度看,“老赖”这个词虽然听着解气,但其实是个通俗说法,官方叫法是“失信被执行人”,简单说,就是法院判了你还钱,你有钱不还,或者故意躲债,被列入“黑名单”的人。
可现实往往更复杂,很多人根本还没走到打官司那一步——为啥?因为觉得“为几万块打官司太麻烦”“打官司也不一定拿得到钱”“撕破脸以后怎么见人?”这种心理,恰恰给了老赖可乘之机,他们吃准了你心软、怕麻烦、讲情面,所以才敢肆无忌惮地拖、赖、躲。
但你要知道,每一次你选择沉默,都是在给老赖递刀子。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陈和朋友阿强是大学同学,阿强创业缺钱,开口借五万,说半年内连本带息还六万,两人关系铁,没写借条,只有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
结果一年过去,阿强换了工作、搬了家,电话不接,微信回一句“最近困难,再等等”就没下文了,小陈忍无可忍,来律所咨询,我们调取了全部聊天记录,固定证据,起诉到法院。
开庭那天,阿强居然说:“这是投资款,不是借款!”但我们提交的聊天记录清清楚楚写着“我借你五万周转”“月底一定还”,法院最终判决支持小陈。
可赢了官司不等于拿到钱,执行阶段,法院查他名下没房没车,银行账户余额不足五百,后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他用别人的名字注册公司,实际操控资金流转,最终申请将其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还上了“限高令”,半年后,他因买不了高铁票、孩子上不了私立学校,主动联系还款。
这场仗打了三年,小陈花了时间、精力、律师费,才拿回本金,他说:“早知道当初就该白纸黑字写清楚。”
这个案子让我明白:信任不该是漏洞,而应建立在规则之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也就是说,哪怕没有纸质借条,只要有转账记录+明确借款意思表示(比如微信说“这五万是借你的”),合同就成立了。
如果你已经胜诉但对方拒不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
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开曝光,甚至拘留、罚款。
别忘了,2024年最高法还在推进“打击虚假债务、逃避执行”专项行动,对恶意转移财产、隐匿收入的行为,追究拒执罪刑事责任。
说到底,借钱不还的老赖,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利用人性弱点的社会病。他们专挑讲情义、不懂法、怕撕破脸的人下手。
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自动变好,但你可以用法律,让坏人付出代价。
下次有人问:“老赖是谁?”你可以回答:
是那个以为你能忍、不敢告、拿他没办法的人——但只要拿起法律,他就不再是“大爷”,而是待惩的失信者。
你不必做讨债的狠人,但一定要做有准备的明白人。
借钱不还的老赖是谁?欠钱的真大爷还是守法的苦主?,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说实话,这几年我坐在律所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不是“我想离婚”,而是“他借了我十万块,说好三个月还,现在两年了电...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