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贷款催收力度怎么加强才有效?一不小心就踩红线怎么办?
逾期贷款催收力度怎么加强才有效?一不小心就踩红线怎么办? 这可不是简单粗暴就能解决的,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我就结合我的经验,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一名处理过不少债权债务纠纷的...
大伙儿都知道,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可真到了还款日,手里钱不凑手,逾期了,那催款电话、短信就可能接踵而至,对于放贷的机构,比如银行、小贷公司来说,钱放出去收不回来,那可是大麻烦,加大催收力度”就成了他们的核心诉求之一,但这个“力度”怎么加,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不是说嗓门大、频率高、手段“野”就叫力度大。
贷款逾期了,催收力度怎么加?——给债权人的几点建议

咱得明确一点,催收的目的是把钱收回来,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更不能违法。“加大力度”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遇到“猛”催收该咋办?——给债务人的应对指南
说完了债权人怎么合法加力,咱再说说债务人,要是真遇上催收电话一天十几个、半夜还打、甚至骚扰到家人朋友、言语威胁恐吓的“猛”催收,咱也不能慌了手脚。
以案说法
案例:小王因为做生意失败,欠了某小贷公司一笔钱逾期了,刚开始,小贷公司电话催收,小王没接,后来,催收公司介入,开始“猛”操作:每天给小王打20多个电话,不分白天黑夜;给小王的父母、老婆、同事甚至单位领导都打了电话,说小王“欠钱不还,是老赖”;还在小王老家的小区业主群里发小王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进行辱骂,小王不堪其扰,工作也丢了,家人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说法:在这个案例中,催收公司的行为就明显违法了,他们的高频骚扰电话、向无关第三方(父母、老婆、同事、领导)泄露债务信息并进行骚扰、在公共场合(业主群)公然侮辱、诽谤小王,这些行为都严重侵犯了小王的隐私权、名誉权,也违反了关于规范催收行为的相关规定,小王完全可以收集好所有录音、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该小贷公司,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这条是说,咱每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催收不能随便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这条是说,债务人逾期了,确实有还款和承担违约责任的义务,这是催收的法律基础。)
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节选):严禁催收人员对借款人进行骚扰、恐吓、威胁、辱骂、诽谤、散布隐私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这是针对催收行为的具体禁止性规定,虽然主要针对现金贷,但精神适用于各类贷款催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这是债权人通过法律途径,在胜诉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是合法的“力度”体现。)
律师总结
说到底,催收这事儿,核心是“要钱”,但手段必须是“合法”。
对债权人(银行、小贷公司等)来说:“加大催收力度”不是“野蛮催收”的代名词,力度可以体现在催收的及时性、沟通的有效性、调查的深入性以及采取法律措施的果断性上,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规是底线,否则不仅可能要不回钱,还可能面临监管处罚,甚至吃上官司,建议建立规范的催收流程,加强对内部催收人员和外包催收机构的管理和培训。
对债务人来说:欠债还钱是本分,逃避不是办法,如果确实遇到困难,主动、真诚地与债权人沟通协商,争取理解和展期,是最好的选择,要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非法催收行为保持警惕,注意保留证据,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能任由对方侵害自己的名誉权、隐私权甚至人身安全。
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应该理性对待债务问题,催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矛盾,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合理沟通或必要的法律程序解决纠纷,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贷款逾期了,催收力度怎么加?遇到猛催收该咋办?,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大伙儿都知道,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可真到了还款日,手里钱不凑手,逾期了,那催款电话、短信就可能接踵而至,对于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