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别人会坐牢吗?一句话惹祸也可能判刑,这些红线千万别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跟人吵架气不过,顺口撂下一句“你等着瞧”“再惹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听起来像街头斗嘴,可你真以为这只是情绪发泄、无关紧要?告诉你,这句话可能已经踩进了“威胁罪”的雷区,别不信,...
朋友开口借钱,当初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你心里憋屈,气得直拍桌子:“这都算诈骗了吧?怎么不去坐牢?”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人头疼的问题——借钱不还,到底会不会坐牢?是不是只要成了“老赖”,就等于进了监狱的大门?

先说结论:单纯的民事借贷不还,一般不会坐牢;但如果你在借钱过程中有骗钱的故意,或者法院判决后恶意逃避执行,那就可能踩到刑事犯罪的红线,真的会被判刑。
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来讲。
很多人以为:我借了钱不还,顶多被起诉,最多上个征信黑名单,大不了当个“老赖”,但其实,法律对“借钱”这件事的态度,核心看的是——你当初借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还?
举个例子:
A因为孩子生病向朋友借了5万,签了借条,约定一年后还清,结果第二年失业,实在还不上,这种属于典型的民事纠纷,对方可以起诉你,法院判你还钱,但你不构成犯罪。
B压根没工作,虚构自己要开奶茶店,伪造营业执照,从十几个亲戚朋友手里一共骗了80万,钱一到账全拿去赌博输光了,事后人间蒸发,这就是典型的诈骗罪,公安机关可以直接立案侦查,B很可能被判刑。
所以你看,关键不是“还不还”,而是“一开始就想不想还”。
很多人把“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俗称的“老赖”)当成罪犯,其实这是误解。
“老赖”是法院执行阶段的一个标签,意思是:你被法院判了还钱,但你有钱不还,或者故意藏匿财产、转移资产、拒不配合执行。
这时候,法院可以对你采取一系列措施:
但这些都还是司法强制措施,不是刑事处罚。
真正危险的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简称“拒执罪”)。
老王欠债200万,法院判决生效后,他明明名下有一套价值300万的房子,却偷偷过户给儿子,账户资金频繁转账规避执行,执行法官查实后移送公安,最终老王因“拒执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这可不是吓唬人,现实中每年都有上百起这样的案例。
2022年,杭州有个案子特别典型。
张某经营一家服装店,平时口碑不错,2021年起,他陆续向6位熟人借款,总额达140万元,每笔都写了借条,约定了利息和还款时间,大家看他生意红火,也就放心借了。
可半年后,店铺关门,张某失联,债主们联合起诉,法院判决张某偿还全部债务。
执行阶段却发现:张某在借款期间早已负债累累,店铺实际亏损严重,所谓“扩大经营”全是借口,更关键的是,他在借钱前一个月,就把名下唯一房产低价转给了表姐,银行流水显示多笔资金转入其女友账户。
公安机关以诈骗罪立案侦查,法院认定:张某明知无偿还能力,仍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借条合法≠行为合法,只要有证据证明你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那就是诈骗。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或无期。
《刑法》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民事诉讼法》第262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纳入失信名单、拘留等措施。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想说的是:借钱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诚信。
你可以一时困难,可以暂时无力偿还,但只要你诚实面对、积极沟通、配合法院执行,法律会给你喘息的空间,可一旦你动了“骗”的心思,或者在判决后耍花招、玩消失,那你面对的就不再是民事责任,而是刑事追责。
对出借人来说,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也不会纵容任何践踏规则的行为。
借钱不还未必坐牢,但心存侥幸、恶意逃债的人,终将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别等到手铐戴上才后悔——那扇门,一旦关上,就很难再打开了。
借钱不还成老赖,真会坐牢吗?这些红线千万别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开口借钱,当初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了,你心里憋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