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卖房、租房—你知道房字背后藏着多少法律门道吗?
原创文章内容: “房”这个字,简单几笔,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安家梦、财富梦,甚至是纠纷源头,从签合同到办证,从装修到出租,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暗藏法律风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房”字背后的那些...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影都找不着了?这时候你心里肯定在骂:“这不就是个老赖吗!”可你知道吗,“老赖”这个词虽然人人都懂,但在法律上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称呼,这种借钱不还的人,在法律上到底叫什么?他们真的能逍遥法外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术语,用大白话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清楚。

我们常说的“老赖”,其实是一个民间俗称,全称是“老赖账的人”,听起来像是调侃,但背后往往藏着无数人的血汗钱,在法律上,这类人有个更准确的名字——失信被执行人。
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法院已经判了他还钱,他也有能力还,但他就是不还,甚至故意转移财产、玩失踪,这时候法院就会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上黑名单”。
一旦上了这个名单,可不是光丢脸那么简单,坐不了高铁、飞机,不能住星级酒店,孩子上私立学校都可能受限,连手机铃声都能被标记成“您正在拨打的是失信人员”……生活方方面面都会被“限高”伺候。
所以别以为“老赖”只是欠钱不还的小毛病,它本质上是一种对司法权威的挑战,是违法行为!
我之前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和同事关系特别好,对方家里出事,开口借3万应急,说半年内一定还,李女士心软,没打借条,直接微信转账,结果一年过去了,催了无数次,对方开始装失忆,后来干脆说“谁借你的?有证据吗?”
李女士气得直哭,找到我时几乎绝望,幸好,她保留了完整的微信聊天记录,里面有明确借款合意、金额、还款承诺,再加上银行转账凭证,形成了完整证据链,我们起诉后,法院支持了她的诉求。
执行阶段,对方依旧耍赖,名下账户查不到钱,但我们申请了财产调查令,发现他偷偷把车过户给了亲戚,最终法院认定这是恶意逃避债务,将其列入失信名单,并强制执行车辆拍卖还债。
这个案子让我感触很深:很多人不是坏,而是觉得“你不告我就没事”,但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如果对方拒不履行生效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明确规定: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行信用惩戒。
更狠的是,《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别以为欠钱不还是民事纠纷,踩了红线,分分钟变刑事案件。
面对借钱不还的人,别再只会在朋友圈发“有些人真的不配做朋友”,愤怒解决不了问题,行动才能。
记住三句话: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好人,但也从不缺钻空子的人,我们不必变得冷漠,但一定要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
毕竟,真正的成熟,不是看透人心后的 cynicism(愤世嫉俗),而是在看清现实后,依然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底线。
下次再有人问:“那种借钱不还的老赖叫什么?”
你可以淡定地回答:
“他们叫‘失信被执行人’,正在被法院盯着,离坐牢也不远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