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涨了,税也悄悄涨了?一文讲透个税怎么算,别再被扣懵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发工资那天,看着银行短信里那个数字,心里一喜——哎哟这月涨薪了!可定睛一看,到手的钱好像也没多多少……甚至有时候,明明绩效不错、奖金到账,结果发现银行卡里的钱还不如上个月?这时候你...
发薪日一到账,看着工资条上“应发工资”挺美,可到手的钱总比想象中少了一大截?尤其年终奖一发,银行卡数字蹭蹭往上涨,结果个税一下子多扣了几千块,心里直犯嘀咕:“这税到底是怎么算的?”
别急,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聊天一样,把个人所得税这事儿掰开揉碎,给你讲明白。

很多人以为,工资越高税率越高,直接按比例扣就行,其实没那么简单,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也就是说,收入越高,超过的部分才按更高的税率来征,不是全部收入都按最高档来算。
打个比方:你月薪2万,不是说2万全按20%的税率交税,而是分段来算——就像爬楼梯,每一级台阶对应一个税率。
我们先来看看基本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收入 - 五险一金 - 起征点(5000元) - 专项附加扣除
然后再根据这个“应纳税所得额”去套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目前的综合所得税率表(适用于工资薪金)是这样的:
| 级数 | 月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
| 1 | 不超过3000元 | 3% | 0 |
| 2 | 3000-12000元 | 10% | 210 |
| 3 | 12000-25000元 | 20% | 1410 |
| 4 | 25000-35000元 | 25% | 2660 |
| 5 | 35000-55000元 | 30% | 4410 |
| 6 | 55000-80000元 | 35% | 7160 |
| 7 | 超过80000元 | 45% | 15160 |
举个真实例子你就懂了:
小李在北京上班,月薪2万元,公司帮他交五险一金共3000元,他有房贷(每月1000元)、有一个孩子(子女教育1000元),还有赡养老人(父母年满60岁,可扣2000元),这些加起来,专项附加扣除总共4000元。
那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是:
20000(工资)
-3000(五险一金)
-5000(起征点)
-4000(专项附加)
=8000元
这8000元落在第二级税率区间(3000~12000元),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
所以应缴个税 = 8000 × 10% - 210 =590元
一个月只交590块税,是不是比你想象中低多了?
但如果你啥都不填专项附加,那应纳税所得额就是9000元,还是10%档,但要交:9000×10%-210=690元,白白多交100块。
这还只是月薪,要是年终奖来了,算法又不一样!
年终奖现在可以单独计税,也可以并入综合所得一起算,政策延续到2027年底,所以现在还能“二选一”。
比如你年终奖发了6万元。
单独计税
把6万除以12个月,平均每月5000元,对应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
应纳税额 = 60000 × 10% - 210 =5790元
并入综合所得
假设你全年工资收入24万,加上6万年终奖,变成30万,减掉各种扣除后,可能适用更高税率,比如20%甚至25%,反而更贵。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单独计税更划算,但也不是绝对,高收入者有时并入反而合适,得具体测算。
重点来了:单位通常默认走单独计税,但你可以跟财务沟通选择方式。别傻乎乎让系统自动选,省下的可是你自己的钱。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外企中层,年薪35万,平时规规矩矩打卡上班,从不逃税,但他发现,每年汇算清缴时总要补几千块税,最狠一次补了将近一万。
他来找我问:“我没偷没抢,怎么年年要补税?”
我一看他的申报记录,发现问题出在专项附加扣除一项都没填!他有两孩、供房、赡养父母,光这些就能扣8000元/月,全年9.6万免税额度,他一分没用。
原本他综合所得应纳税额本可控制在15%左右,结果因为没申报,导致适用税率跳到20%甚至25%,多交了至少8000块。
后来我帮他重新做了税务规划,指导他补报过往年度的扣除信息,成功申请退税6200元,而且今后每年预计能省税近万元。
你看,合法合规地“节税”,不是逃税,而是用足政策红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发〔2018〕41号)
明确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等七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0号
延续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优惠政策至2027年12月31日。
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写给普通人的“减负指南”。
很多朋友对个税有误解,觉得收入高就被“割韭菜”,其实不然,中国的个税制度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强调“量能负担”——挣得多,适当多缴;但家庭负担重的,也有足够出口子减免。
关键在于:你得主动申报,用好政策。
记住这几个要点:
说到底,个税怎么算,不只是数学题,更是生活智慧题。
你认真对待它,它也会温柔回馈你。
下个月发工资前,不妨打开个税APP看看,说不定,你的钱包正等着被“翻红”呢。
工资涨了,税也悄悄涨?一文讲透个税怎么算,别再被扣懵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发薪日一到账,看着工资条上“应发工资”挺美,可到手的钱总比想象中少了一大截?尤其年终奖一发,银行卡数字蹭蹭往上...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