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到底是什么?一文读懂你的看病钱从哪来到哪去!
生病时能报销医药费,退休后看病有保障,每个月工资扣的“医保钱”到底去了哪儿?医保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支柱,却让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语言,拆解这个和你钱包、健康息息相关的“国民福利...
很多人以为:老板说月薪8000,那每个月银行卡就该进8000,可现实是,到手的永远少一些,这个“差额”,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
税后收入 = 税前工资 - 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 - 个人所得税
我们一个个拆解:
这是国家强制缴纳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举个例子:小李月薪1万元,按常规比例缴:
这部分是重头戏,我国实行的是累进税率制,不是固定比例,收入越高,税率越高,但有“起征点”和“专项扣除”可以减负。
现行规则:
继续用小李的例子:
所以小李当月税后收入: 10,000 - 2,050 - 88.5 =7,861.5元
看到没?虽然工资写1万,真正进卡的是7861.5元,但这已经算是“高到手率”了,因为他没专项附加扣除,如果他有房贷+赡养老人,还能再省几百个税。
张姐在杭州一家公司做行政,月薪9000元,某月她发现工资少了近500块,怀疑公司“偷税漏发”,她气冲冲找HR理论,差点闹到劳动仲裁。
后来我帮她梳理工资条才发现:原来她刚申报了“子女教育”和“住房租金”两项专项附加扣除,系统自动调整了个税计算方式,导致当月个税从300多降到几十块,但公司误操作,多扣了一笔补缴款。
我们调取了税务系统记录,确认是公司财务失误,经沟通,公司退回差额并书面致歉,张姐也明白了:工资变动未必是“黑幕”,搞懂算法才能理性维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员工有权要求公司提供清晰的工资明细,尤其是个税和社保的计算依据,看不懂?别硬扛,问清楚才是上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即每月5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明确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和申报方式,纳税人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自主填报,单位依法代扣代缴。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保费,个人应缴部分由单位代扣代缴。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所在单位每月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
很多朋友对“税后收入”一头雾水,要么被误导,要么被欺负了还不自知,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劳动法律师,我想说:
工资不是老板说了算,也不是银行到账数就完事,真正的“知情权”,是你能看懂每一分钱的去向。
税后收入的计算,本质上是一场“合法减法游戏”——国家设规则,单位来执行,个人要监督,你不需要成为税务专家,但至少要掌握几个关键点:
你挣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被清晰对待,搞懂税后收入,不只是为了省几百块税,更是为了守住你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尊严。
下次发薪日,别只看数字叹气,拿起工资条,对照这篇文章,自己算一遍——你会发现,原来“到手的钱”,也可以掌控在自己手里。
税后收入怎么算?工资条看不懂?一文讲透你的到手钱从哪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税后收入 ≠ 工资总额,中间差了什么? 很多人以为:老板说月薪8000,那每个月银行卡就该进8000,可现实...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