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别人贷款逾期被起诉,真的会坐牢吗?一文讲清你的法律责任边界
亲戚、朋友拍着胸脯说“就走个流程”,让你帮忙申请一笔贷款,承诺所有还款都由他们自己负责,结果呢?钱没还上,催收电话打到你头上,银行发来律师函,甚至法院传票都寄到了家门口……这时候你慌了:我只是帮忙签字...
咬牙买了人生第一辆新车,想着靠分期减轻压力,结果某个月手头紧张,车贷晚还了几天;再后来,工作变动、收入骤减,连续几个月没还上……突然有一天,法院传票寄到了家里——“涉嫌贷款诈骗”?!
那一刻,估计你脑子嗡的一声:我只是还不起钱,怎么就成了“骗子”?是不是搞错了?

别慌,今天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用最接地气的话,跟你掰扯清楚:贷款买车逾期,到底会不会构成诈骗?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为犯罪?又该如何自救?
很多人一听“贷款诈骗”,立马吓得腿软,但法律上,这两个概念差得远了。
简单说:你因为困难还不上贷款,是民事违约;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打算还,或者用假资料骗钱,那才可能涉及刑事诈骗。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小李月薪8000,贷款20万买SUV,首付只交了一成,结果半年后公司裁员,收入断了,月供拖了三个月,银行催收、起诉他还款——这是典型的民事借贷纠纷。
而小王根本没工作,伪造工资流水、虚报资产,从三家金融机构同时贷款买车,车子一提出来就转手卖掉套现,然后人间蒸发——这才叫贷款诈骗。
所以你看,核心区别在哪儿?
👉主观意图:你申请贷款时,是真心想用车、有还款能力(哪怕后来变了),还是压根就想“空手套白狼”?
只要你是如实填写资料、有稳定收入来源、车子也确实自用,哪怕现在逾期严重,最多也就是被银行起诉、列入征信黑名单、车子被收回,一般不会上升到刑事案件。
虽然大多数逾期只是民事问题,但现实中,确实有人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甚至被判刑,为什么?
常见几种“高危行为”:
一旦出现这些行为,银行报案后,警方可能会初步立案调查,这时候你就要格外小心了——不是你欠钱本身犯法,而是你的行为模式让别人觉得你在“骗”。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开货车的,攒了几年钱想换辆新车,4S店推荐金融方案,他说自己收入不稳定,怕还不上,销售却说:“先办下来再说,还不上我们有办法。”
老张信了,按对方指导填了“兼职收入”那一栏——实际根本没有,车贷批下来后,他开着新车干了几个月活,结果一次事故导致停工,三个月没还上。
银行催收无果,直接报警称“贷款诈骗”,警察上门带走老张,关了三天才取保候审。
后来我介入调查,调取了他的银行流水、工作记录、事故证明,并提交了4S店诱导填写虚假信息的聊天记录,最终检察院认定:虽有信息不实,但购车真实使用,无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诈骗,撤销案件。
老张躲过一劫,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征信黑了、车子被收回、还赔了一笔违约金。
这个案子告诉我:普通人一旦陷入财务困境,很容易被流程和情绪裹挟,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而一旦被贴上“诈骗”标签,洗清比登天还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其中明确列举的行为包括:
⚠️ 注意关键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果没有这个主观故意,哪怕还不上钱,也不该定性为诈骗。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未按期还款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也就是说,还不上钱,该还还得还,但不该坐牢。
逾期不可怕,撒谎最致命:如果你真的困难,坦诚沟通比躲着强一万倍,主动联系金融机构,申请展期、分期、减免,很多银行都有“困难客户帮扶通道”。
保留一切证据:工资单、医疗记录、失业证明、与4S店的沟通记录……这些都可能成为你“非恶意骗贷”的救命稻草。
一旦被调查,立刻请专业律师介入:别自己瞎辩解,更别签你不明白的文件,刑事风险面前,沉默权和辩护权是你最重要的武器。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买车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不是为了把自己逼进绝路。
遇到困难不可耻,逃避才危险。
法律从来不惩罚诚实的人,它惩罚的是欺骗和恶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你愿意面对,总有一条路能走出来。
——一名陪你守住底线的律师
贷款买车逾期被起诉,真算诈骗吗?一文说清你的法律责任边界,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咬牙买了人生第一辆新车,想着靠分期减轻压力,结果某个月手头紧张,车贷晚还了几天;再后来,工作变动、收入骤减,连...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