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火灾怎么办?慌乱中如何自救又维权?
你有没有想过,某天晚上刚躺下,突然闻到一股焦味,接着警报响起,浓烟从门缝钻进来——火灾,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来了,那一刻,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尖叫着往外冲?还是冷静拨打119?更现实的问题是:火灭了之后,...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推开家门,迎面扑来的不是饭菜香,而是浓烟滚滚?或者深夜熟睡时,被刺耳的警报声惊醒,眼前一片火光?火灾,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源于一个忘记拔掉的电暖器、一次厨房疏忽的油锅起火,甚至是一根没熄灭的烟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真正面对火灾时,第一反应是慌乱、尖叫、不知所措——而这,往往让小火酿成大祸。
咱们不讲那些冷冰冰的“请勿靠近火源”标语,也不列一堆你记不住的安全守则,我想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你:一旦发生火灾,你该怎么做?如果火势已经控制不住,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别慌,真的别慌,大脑一空白,动作就变形,记住四个字:冷静判断。
第一步,发现起火,先看“能不能灭”。
如果是刚冒烟的小火,比如锅烧干了、插线板打火,手边又有灭火器或湿毛巾,立刻扑救!但注意,电器着火千万别用水!先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或盖上湿棉被隔绝空气,厨房油锅起火,盖锅盖、倒青菜,千万不能泼水,否则等于制造一场小型爆炸。
第二步,火势变大,立即“逃”。
别想着抢救财物,手机、钱包、照片……统统不重要,生命只有一次,开门前先摸门把手和门缝,如果发烫,说明外面火势已大,绝不能开门!这时候要退回屋内,用湿毛巾堵住门缝,打开窗户呼救,同时拨打119,明确说出你的位置、火情和被困情况。
第三步,逃生过程中,低姿、捂口鼻、不乘电梯。
浓烟比明火更致命,它上升快、毒性大,逃生时一定要弯腰,甚至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或衣角捂住口鼻,楼梯间是唯一安全通道,电梯在火灾中可能断电或成为“烟囱”,绝对不能进!
第四步,逃出后,别再返回。
哪怕你想起孩子还在屋里,也必须相信消防员的专业救援能力,冲回去救人,不仅救不了别人,还会多搭上一条命,站在安全区域等待,把信息准确告诉赶到的消防员,才是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以案说法: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2021年冬天,广州某老旧小区一栋居民楼凌晨起火,起因是住户在客厅给电动车电池充电,半夜电池爆燃引燃沙发,起初火势不大,但住户张先生发现后第一反应是拿水去浇——结果瞬间引发更大火苗,他慌忙想从门口跑,却发现楼道已被浓烟封锁,他退回房间,却没有采取任何封堵措施,只是在窗边喊救命,最终因吸入过多浓烟不幸遇难。
而隔壁王阿姨同样被困,但她第一时间用湿毛巾堵住门缝,敲碎玻璃向外求救,并通过微信向邻居发送定位,消防员赶到后迅速破窗施救,她成功脱险。
同样是火灾,同样的环境,结局却天差地别,差别在哪?在于关键时刻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应对逻辑,张先生缺的不是勇气,而是火灾应急的基本常识;而王阿姨赢在冷静、果断、方法得当。
法条链接:法律怎么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
“火灾扑救后,受灾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火灾现场,协助调查火灾原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火灾扑救和调查工作。”
《消防法》第十六条明确要求: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包括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疏散通道畅通等。”
如果你是房东、物业或单位负责人,未尽到消防管理义务导致火灾扩大,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而作为普通居民,虽然不直接担责,但若因过失引发火灾(如充电不当、乱扔烟头),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民事追偿。
律师总结:
火灾面前,没有“万一”,我们无法预测灾难何时降临,但可以决定自己是否做好准备。
我常说一句话:法律不惩罚预见不到的风险,但会追究可以避免的过失。
这场火,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疏忽,但无论起因如何,你在火场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生死一线。
请现在就做三件事:
别等到浓烟灌进来才后悔没学过这些。
活着,才有资格谈责任、谈未来、谈爱。
我是律师,也是普通人,我不希望你在法庭上见到我,
我只希望你平平安安,一辈子都用不上这篇文章。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推开家门,迎面扑来的不是饭菜香,而是浓烟滚滚?或者深夜熟睡时,被刺耳的警报声惊醒,眼前一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