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香港打工?签证卡壳了怎么办?
白天在深圳喝着奶茶,晚上回香港打卡下班? 或者干脆一咬牙一跺脚,干脆搬去香港闯一闯,换个节奏生活? 别笑,这事儿真不是梦,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内地朋友盘算着去香港打工——毕竟那边工资高、福利好、...
先说结论:内地居民想合法赴港工作,核心就两条路——“一般就业政策”(GEP)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ASMTP),别被名字吓到,我一个个给你解释。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ASMTP)——适合“有本事”的你

这个政策主打一个“高精尖缺”,就是香港缺人,而你刚好是那块料,比如你是IT大牛、金融精英、医生、工程师,或者在某个行业有5年以上经验,年薪能达到香港中等偏上水平(目前普遍建议不低于月薪3万港币),那你就有资格申请。
重点来了:这个计划不需要提前拿到雇主offer!你可以先申请,获批后再找工作,自由度高,俗称“先拿身份,再上岗”。
审批标准严,移民署会看你的学历、工作经验、岗位匹配度、薪资水平,甚至未来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潜力,所以简历要写得漂亮,材料要真实完整。
一般就业政策(GEP)——必须“先有工作”
这条路更传统:你得先在香港找到雇主,对方愿意担保你,然后由雇主向入境处提交申请,常见于跨国公司调派、专业服务岗位补缺等情况。
特点:门槛相对灵活,但依赖雇主,一旦公司撤回担保或你被解雇,签证可能失效,得赶紧离境或转换身份。
还有一种情况叫“进修+留港”路线:先申请学生签证去读个硕士(一年制授课式最常见),毕业后用“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找工作,这招挺聪明,尤其适合想曲线救国的朋友。
很多人觉得自己条件不错,结果被拒,为啥?材料出问题。
香港入境处不看你有多优秀,只看你提交的文件能不能形成闭环证据链,每一份材料都要经得起推敲,最好提前请专业人士预审一遍。
去年有个客户小林,985毕业,做了6年AI算法工程师,申请ASMTP却被拒,理由是“未能证明其技能对香港有独特贡献”,他差点放弃,来找我时都快抑郁了。
我们重新梳理了他的项目经历,重点突出他主导过的跨境金融科技系统,这套系统后来被某港资银行采用,我们补充了技术白皮书节选、合作方邮件确认函,还请前雇主写了详细的履职说明。
一个月后重申,获批。
关键在哪?不是堆材料,而是讲好一个“你为什么非来不可”的故事,入境处要的是“稀缺性”和“必要性”,不是“你很厉害”。
如果你被拒,别急着骂制度,先冷静分析拒签信里的关键词,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申请复核或重新递交,但必须有针对性地补强短板,而不是原样再来一遍。
张小姐是广州一家设计公司的主创,擅长品牌视觉系统搭建,她申请ASMTP时最初被拒,理由是“设计行业竞争激烈,申请人未展现明显优势”。
我们介入后发现:她曾为某国际连锁茶饮品牌设计过整套亚洲门店视觉体系,该项目在香港落地后营收增长37%,我们立刻联系品牌方获取项目确认函,并附上门店实拍图、销售数据对比表,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出具评估意见书,强调她在跨文化视觉传达上的稀缺能力。
第二次申请,14天获批。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看似普通的岗位,只要你能证明自己带来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就有机会打动审批官。
根据香港《入境条例》第115章及相关政策指南:
👉 官方文件参考:香港入境事务处 -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去香港打工,从来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是一次职业规划+法律合规+个人品牌包装的综合博弈。
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别迷信“关系”,也别轻信中介打包票,真正的通行证,是你扎实的经历,加上专业的呈现方式。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走得慢不怕,怕的是方向错了还在狂奔,准备赴港工作的朋友,不妨先静下心来做一次“自我价值审计”,再动笔写那份改变命运的申请书。
你不是在求一个签证,
你是在争取一次让才华被看见的机会。
去香港打工,到底有哪几条路? 先说结论:内地居民想合法赴港工作,核心就两条路——“一般就业政策”(GEP)...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