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的利息怎么算?一文讲透,别再被低息忽悠了!
看广告说“月息0.5%起”,觉得便宜得不得了,结果一算账,一年下来比银行信用卡还贵?或者朋友劝你“借网贷应急,利息不高”,可还了几个月发现本金没少多少,利息倒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别急,今天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急用钱时点开一个贷款APP,页面上赫然写着“日息万二”“年化3.6%起”,看着数字小得让人心动,结果借完才发现每月还款压得喘不过气?等你回头翻合同,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里藏着的,可能是你根本没注意的“服务费”“管理费”“手续费”,到最后,你以为借的是5万,实际年利率却可能超过24%,甚至逼近高利贷红线。
我就来帮你扒一扒——借款利息到底是怎么算的?哪些坑千万别踩?

很多人以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这没错,但现实远比公式复杂,我们常见的借款利息计算方式,大致分三种:
等额本息:每月还固定金额,前期还的大多是利息,后期才慢慢还本金,这是银行房贷、消费贷最常用的方式,好处是压力稳定,坏处是你前几个月几乎都在给银行“打工”。
等额本金:每月还的本金一样,利息逐月递减,总利息比等额本息少,但前期还款压力大,适合收入高、想省利息的人。
先息后本:每个月只还利息,到期一次性还本金,短期周转很爽,但到期那天可能“原地爆炸”——本金一分没少,压力集中爆发。
举个例子:你借10万,年利率6%,等额本息分12期还,每月还8600多,总利息3900左右;如果换成先息后本,每月还500,最后一个月要还10.5万——看似轻松,实则风险暗藏。
你以为看到的利率就是真实成本?错!很多平台玩的是“拆分收费”的把戏。
这些费用,统统计入实际年化利率(APR),才是真正你要承担的成本,根据监管要求,所有正规金融机构必须公示“年化利率(单利)”,但很多平台故意藏在角落,或者用小字标注,你不点进去根本看不到。
记住一句话:别信宣传页上的“日息万三”,要看合同里的“年化利率”是多少,而且必须包含所有附加费用。
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利率有明确上限,根据最新司法解释:
⚠️ 特别提醒:有些人借“过桥资金”或“应急贷”,年化动辄30%、50%,甚至更高——这已经涉嫌高利贷,严重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我之前接过一个案子,客户小王创业缺钱,通过某平台借了8万元,页面写“年化6.8%”,他觉得划算就点了,结果到账只有7.36万——平台以“风控保证金”名义直接扣了6400元,每月还款7000多,一年下来总共还了近9万。
他来找我时一头雾水:“不是说好6.8%吗?”
我帮他一算: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7.2%!扣除的“保证金”本质就是“砍头息”,加上每月还款结构,早已超过当时LPR的4倍上限。
最后我们起诉,法院认定超出部分无效,平台退还了1.2万元多收的利息。
你看,不是你不聪明,是套路太深。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除外。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3号:
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APP、合同等渠道展示利率时,必须以年化利率形式标明,且不得仅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误导性表述。
借钱不是小事,利息更不是随便看看就行,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给你的建议是:
✅第一步:看清年化利率(APR),必须是包含所有费用的综合成本;
✅第二步:警惕“砍头息”“服务费”“会员费”,凡是放款前扣钱的,都可能是违法操作;
✅第三步:保留所有合同、还款记录、聊天截图,一旦发现被多收,立刻维权;
✅第四步:遇到暴力催收、威胁恐吓,马上报警+投诉银保监会/金融监管局。
合法的债,该还;违法的息,坚决不背。
下次再看到“日息万二,随借随还”的广告,别急着点“确认”,先问自己一句:
这背后的真实成本,我真的算清楚了吗?
——这才是对自己钱包最大的负责。
借款利息怎么算?一文说清套路,别再被低息忽悠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急用钱时点开一个贷款APP,页面上赫然写着“日息万二”“年化3.6%起”,看着数字小...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