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交社保不交医保可以吗?后果你承担得起吗?
大家好,我是张律师,一名从业多年的专业律师,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只交社保不交医保,到底行不行?你可能觉得,社保里包含养老、失业这些险种,医保好像没那么紧急,或者想省点钱只交一部分,但别...
咱们平时聊天,总有人说:“兄弟,帮我个忙,贷个款,走个账,我按时还,不耽误你一分一毫。”听起来好像没啥大不了,签个字、录个脸、点个同意,几分钟的事儿,可一旦对方还不上钱,银行一纸诉状递到法院——被告是谁?不是那个借钱的人,而是你!没错,就是你这个“帮忙”的人。
这时候你懵了:“我没花一分钱,怎么成老赖了?”别急,这事儿在法律上叫“名义借款人”,说白了,合同上写的是你的名字,银行只认你,至于你和朋友之间的“口头约定”,对不起,在法官眼里,那叫“证据不足”。

很多人在这类纠纷中栽了跟头,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因为太讲情义,可现实是,感情经不起金钱考验,而法律责任,从不会因为你是“好心帮忙”就网开一面。
你可能觉得:“我又没拿钱,凭什么我还?”但法律看的是合同关系,不是动机,你签字那一刻,就已经和金融机构建立了借贷法律关系,哪怕钱打到了别人账户,哪怕你全程被蒙在鼓里,只要你无法证明自己是被欺诈或胁迫签字的,法院基本都会判你还款。
更惨的是,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不仅本金、利息要还,还可能背上违约金、罚息、律师费、诉讼费……征信记录直接拉黑,五年内别想申请房贷、车贷、信用卡,找工作、升职都可能受影响,有的案子甚至会被强制执行,工资卡被冻结,房子车子被查封。
所以啊,别再天真地以为“只是挂个名”“签个字而已”,每一个签名,都是责任的开始;每一份合同,都可能是未来的“定时炸弹”。
老李是个老实人,2019年表弟小张找他帮忙:“哥,我想开个店,信用不行,你帮我贷十万,我每月准时还。”老李心一软,加上亲戚关系,没多想就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
前半年,小张确实按时还款,但从第七个月开始,就开始拖欠,银行催收电话一个接一个打给老李,老李联系小张,对方却说“最近资金紧张,再等等”,等来等去,等到的是一纸传票。
法院开庭时,老李拿出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想证明钱是小张用的,自己没花一分,可法官明确指出:借款合同的当事人是老李与银行,资金实际用途不影响还款责任,最终判决老李偿还全部本息,并承担诉讼费用。
老李不服上诉,二审维持原判,他这才意识到,所谓“帮忙”,其实是把自己推进了债务深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以及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和返还借款。
重点来了——谁签合同,谁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即使实际用款人是他人,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存在欺诈、胁迫或恶意串通,名义借款人仍需承担还款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二条也明确:
如果出借人明知实际用款人与合同签署人不一致,仍与签署人签订合同,责任仍由签署人承担,除非另有约定。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因“帮忙贷款”反目成仇的案例,有人因此背负几十万债务,有人妻离子散,有人被列入失信名单,连孩子上学都受影响。
我想告诉你三句话:
真正的帮忙,不是替人签字,而是帮他提升信用、规划财务。
如果他信用不够贷不了款,说明风险本身就高,你帮他,等于一起跳火坑。
任何涉及你身份、账户、签名的行为,都必须三思而后行。
身份证不要随便借,人脸识别不要轻易刷,电子合同不要图省事点“确认”。
感情再深,也要立字为据。
即便非要帮忙,也一定要签一份书面协议,明确资金归属、还款责任、违约后果,并保留完整证据链,但这依然不能对抗银行追偿,只能事后向实际用款人追偿——而这种追偿,往往困难重重。
法律不保护“我以为”,只认“白纸黑字”。
你的一次心软,可能换来十年还债路。
下次再有人找你“帮忙贷款”,请先问自己一句:
这“义气”的代价,我扛得住吗?
本文由资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提升公众风险意识,如有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切勿自行应对。
帮朋友贷款结果逾期被起诉?这义气你担得起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咱们平时聊天,总有人说:“兄弟,帮我个忙,贷个款,走个账,我按时还,不耽误你一分一毫。”听起来好像没啥大不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