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催收短信像在演小品?别笑,你的逾期剧本可能正在悄悄升级!
嘿,朋友,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睁眼一看:“尊敬的客户,您尾号8866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你揉揉眼睛,心想:“哎哟,这不是银行,这...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早上刚睁眼,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蹦出来:“亲,您尾号8866的贷款已逾期17天,利息正在疯狂追你,建议速速转账,否则我们只能派‘财务锦鲤’去你梦里提醒了~”
或者更狠一点的:“尊敬的客户,系统检测到您本月仍未还款,友情提示:再不还钱,我们将把您的欠款金额刻在月球背面,供全宇宙瞻仰。”
看到这种短信,第一反应是不是差点笑出声?“这催收公司还挺有才啊!”但等你笑着笑着,突然心里咯噔一下——等等,我是不是真的逾期了?我的征信……还好吗?
别急着笑,这些看似“幽默”的催收短信背后,其实藏着不小的风险,今天咱们就来认真聊聊:贷款逾期后,那些“搞笑”短信到底能不能信?它们合法吗?更重要的是,你的信用正在被怎么对待?
先说结论:不管语气多温柔、文案多搞笑,只要你是逾期状态,对方就有权催收,但方式必须合法。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降低对抗性,开始走“软萌风”“沙雕风”,用轻松的语气提醒你还钱,初衷可能是想缓解用户压力,避免直接冲突。
但问题来了——再有趣的文字,也掩盖不了你违约的事实,你以为他们在跟你开玩笑,其实系统后台早已默默记下你“连续逾期超15天”的记录,并同步上传至央行征信系统。
更可怕的是,有些“搞笑短信”根本不是正规机构发的,而是冒名顶替的诈骗团伙!他们打着“XX银行温馨提示”的旗号,附上一个链接:“点击此处一键还款,免罚息哦~”
你一点,个人信息就被套走了,钱没还成,反被骗走几千块。
所以记住:凡是涉及还款、账户、征信的内容,绝不轻信短信内容,务必登录官方APP或拨打客服电话核实。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是个90后程序员,平时大大咧咧,信用卡和网贷加起来七八张,有次因为项目加班忘了还款,逾期了12天。
结果他接连收到好几条“搞笑”催收短信,“李先生,您的账单已经长出了小翅膀,准备飞向‘黑名单星球’啦~”、“温馨提示:您的信用分正在减肥,目前已瘦到危险值!”
小李一开始觉得挺逗,还转发朋友圈调侃自己“社死现场”,结果一个月后,他申请一家大厂的offer,都走到终面了,HR突然通知他:“抱歉,您有多笔信贷逾期记录,不符合我们公司的风控标准。”
他懵了,赶紧去查征信——果然,三张卡都有逾期标记,其中一张还被上报了“M2”(即逾期61-90天),原来那家网贷平台虽然短信语气轻松,但该报征信时一点不含糊。
更糟的是,他后来发现其中一条短信里的链接是钓鱼网站,导致银行卡被小额盗刷,我帮他起诉平台侵权,最终调解赔偿了一部分损失,但那份心仪的工作,再也回不去了。
一笑而过的事,可能正在悄悄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不还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条明确禁止:不得使用“恐吓、侮辱、诽谤”等语言进行催收,也不得频繁骚扰、群发误导信息。
也就是说,哪怕催收方用“玩笑话”包装,也不能规避你逾期的事实,更不能用虚假信息诱导你还款。
如果你收到带有威胁、诱导点击链接、冒充官方机构的“搞笑”短信,完全有权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最后跟大家掏心窝子说几句:
你可以因为一条催收短信笑出眼泪,但请记得——
笑完之后,第一时间打开银行APP,查账单、还欠款、补征信。
不要让一时的疏忽,变成五年内甩不掉的“信用污点”;
也不要因为几句俏皮话,放松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警惕。
真正的成熟,不是看你能笑得多大声,而是在轻松的氛围里,依然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 所有还款信息,只认官方渠道;
👉 所有“幽默”催收,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责任;
👉 信用一旦受损,修复比赚钱难十倍。
别等到找工作、买房贷款被拒的那天,才后悔当初没当回事。
生活可以有段子,但人生,经不起逾期。
—— END ——
本文由资深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金融法律常识,案例真实改编,保护隐私,如有类似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早上刚睁眼,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蹦出来:“亲,您尾号8866的贷款已逾期17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