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利息怎么算?搞懂这个公式,别再被低息忽悠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广告上写着“月息0.5%起”,心里一动,觉得便宜啊,赶紧申请贷款,结果几个月下来,账单越看越不对劲——怎么实际付的利息比想象中高这么多?其实啊,不是你算错了,而是很多人根本没...
“姐,我们这边可以给您做无抵押贷款,月息才3厘,超低!”听着是不是特别心动?3厘听起来好像没多少,一个月才那么一点点,可真等到你还钱的时候,才发现——哎,怎么越还越多?其实啊,很多人根本就没搞清楚,“3厘利息”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你掰扯明白,这“3厘”到底是甜头还是坑?
咱们先说重点:“3厘”在民间借贷里,通常指的是月利率3‰,也就是0.3%,比如你借1万块,一个月的利息就是10000×0.3% = 30元,听上去不多对吧?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很多人以为“3厘”是年利率,结果稀里糊涂签了合同,最后发现一年下来利息都快到360块了,相当于年化3.6%,看起来不高,但如果换算成“年利率”,再加上各种服务费、管理费、砍头息……那就可能踩进高利贷的坑。
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人把“3厘”当成“3%”,那可就差了十倍!3%月利率意味着年化36%,这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的上限,根据我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如果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法院是不支持的,现在LPR大约是3.45%,四倍就是13.8%左右,而36%的年利率,妥妥地属于高利贷范畴。
所以你看,一个“厘”字背后,藏着多少陷阱?关键就在于:你说的“3厘”,到底是月息还是年息?是纯利率还是包含隐性费用?有没有写进合同?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句“利息才3厘”就放松警惕,结果几个月后债台高筑,特别是有些小贷公司、网贷平台,嘴上说着“低息”,实际通过分期手续费、逾期违约金等方式变相抬高成本,比如你借1万元分12期还,每月还900多,表面看利息不多,但实际年化利率可能早就冲破20%甚至更高。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有人觉得“银行都这么算,应该没问题”,错!银行的利率一般明确标注为“年利率”或“日利率”,而且受银保监会严格监管,但民间借贷不一样,口头约定、模糊表述太常见了,一旦发生纠纷,你说他收的是3厘月息,他说是3厘年息,谁来证明?所以一定要白纸黑字写清楚!
以案说法: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张先生从朋友那里借了10万元应急,对方口头说“就收你3厘利息,讲兄弟情义”,两人没签正式合同,只打了张借条,写明“月息3厘”,结果半年后,对方突然要求按“每万元每月300元”收利息,理由是“我们这儿3厘就是3%”,张先生懵了,按这个算法,半年光利息就得1.8万!双方闹上法庭,最后法院怎么判的?依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当地交易习惯和证据,认定“3厘”应理解为月利率0.3%,也就是每月30元/万元,最终判决张先生只需补付合理范围内的利息,对方不得主张高额费用,这个案子提醒我们:哪怕关系再熟,也要把利息写清楚,避免“好心变纠纷”。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律师总结:
“3厘利息”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暗流汹涌,它不是数学题,而是法律题。厘清“厘”的单位、明确计息周期、写入书面合同,才是守住钱包的第一道防线,别被“低息”话术迷惑,真正的安全,来自于清晰的条款和法律的保障,只要是借钱,不管金额大小、关系亲疏,都要问一句——“你说的3厘,是月还是年?有没有写进合同?” 多问一句,少走十年弯路。
下次再听到“利息才3厘”,别急着点头,先掏出手机算一算,再让律师帮你看看合同,毕竟,法律不保护粗心的人,但永远站在清醒者这一边。
3厘利息怎么算?一文搞懂厘的真实含义,别再被忽悠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姐,我们这边可以给您做无抵押贷款,月息才3厘,超低!”听着是不是特别心动?3厘听起来好像没多少,一个月才那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