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杀猪盘怎么办?诈骗团伙到底怎么定罪?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特别甜的网恋电话?对方嘘寒问暖、知冷知热,聊着聊着就开始带你“投资赚钱”,说是什么内部渠道、稳赚不赔,一开始你赚点小钱提现成功,心里一喜,结果越投越多,最后平台打不开、人也消失了——恭...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突然接到一个“客服”电话,说你网购的包裹丢了,要给你理赔;或者微信上有个“老同学”找你借钱救急,转完才发现头像早就被人换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背后可能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诈骗,更扎心的是,钱一转出去,人就消失了,报警后心里还直打鼓:这到底能不能算诈骗?法院会不会判?我那笔血汗钱还有没有希望?
别慌,今天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也不整那些冷冰冰的术语,我就用大白话,带你把“诈骗怎么定罪”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觉得被骗了,那就是诈骗,但现实是,法律讲究证据和构成要件,想让一个人被定成“诈骗犯”,光有你的委屈和转账记录还不够,得满足几个硬性条件:
第一,对方得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你钱,也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还不起,而是压根就想骗你,有人谎称能帮你“内部操作”进名校,收了十几万直接拉黑你——这就是典型的非法占有。
第二,他得用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比如说,冒充公检法说你涉嫌洗钱,必须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或者伪造投资理财项目,承诺高回报,其实根本没这个项目,这些都是典型的“编故事”。
第三,你是因为相信了他的谎言,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比如你信了他是银行经理,就把钱转过去了,如果你明知道他在骗你,还主动给钱,那就不算诈骗,可能是赠与或者赌博输的。
第四,金额得达到立案标准,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就可以立案了,三万以上属于“数额巨大”,五十万以上就是“数额特别巨大”,量刑也会跟着往上加。
所以你看,诈骗定罪不是靠情绪,而是靠逻辑链条:骗→信→转钱→损失,哪一个环节断了,案子都可能立不起来。
去年我接了个案子,当事人小林(化名)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男生,聊了两个月,对方温柔体贴,还晒了工作证和房产证,后来“男友”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借五万块应急,保证一个月还,小林动了情,东拼西凑转了4.8万过去,结果第二天,对方失联,账号注销,照片一查全是网图。
小林报警后,警方通过IP定位和资金流向锁定了嫌疑人——是个无业青年,用同样的套路骗了五六个人,总额超过20万,最终法院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这个案子的关键点在哪?
一是他虚构身份,二是编造借款理由,三是主观恶意明显(钱到账立刻挥霍),四是金额远超立案标准,四个要件全齐,铁板钉钉的诈骗。
如果只是情侣间借钱不还,哪怕再渣,只要当初没撒谎,也没非法占有目的,那就属于民事纠纷,警察管不了,得去法院起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注意,这是全国性指导标准,各地会根据经济水平微调,比如在上海,一般三千就算立案;在西部地区,可能要五千。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善良就对你温柔,防骗的第一道防线,永远是你自己的警惕心,陌生人的甜言蜜语、突如其来的“好运”,多问一句“为什么是我”,往往就能躲过一场劫。
被骗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有机会防范,却选择了轻信,法律站在你这边,但前提是——你要勇敢站出来,把真相说出来。
每一个报案,都在为这个社会多点亮一盏灯。
被骗了钱还能追回来吗?诈骗到底怎么定罪才靠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突然接到一个“客服”电话,说你网购的包裹丢了,要给你理赔;或者微信上有个“老同学”找你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