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被骗了怎么办?报警有用吗?还能追回来吗?
手机突然弹出一条“中奖通知”,说是免费送你一部最新款手机,只要先付个“快递保价费”;或者接到一个自称“银行客服”的电话,说你的账户存在风险,需要马上转账到“安全账户”进行保护……你一着急,钱就这么转出...
哎,最近我接了好几个咨询,都是同一个问题:钱被骗了,现在整个人都懵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有人是被“熟人”骗走几十万,有人说自己点了个链接,银行卡里的钱瞬间清零,还有人信了高回报投资,结果平台跑路……每听到一个故事,我心里都不是滋味。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钱被骗了,到底该怎么办?还能不能追回来?报警是不是走个过场?别慌,听我一步步给你拆解,让你在慌乱中也能稳住阵脚,把损失降到最低。

很多人被骗后第一反应是崩溃、羞愧,甚至不敢跟家人说,但你要知道,骗子专门研究的就是人性弱点,他们设计的剧本环环相扣,连很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都会中招,这不是你傻,是对方太专业。
所以第一步,不是骂自己,而是深呼吸,告诉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止损和维权。
如果你是通过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转账被骗的,马上做三件事:
时间就是金钱!越早冻结,追回的可能性越大。
很多人问我:“这种事警察管吗?会不会去了也是登记一下就完事?”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必须报警!而且要快!
公安机关有反诈中心,专门处理这类案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接警即止付”,也就是说,只要你报警及时,警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几分钟内拦截正在转移的资金。
我去派出所做过调研,有些案件就是因为受害人拖了一两天才报案,钱早就被洗到境外,追不回来了,而那些在1小时内报警的,资金拦截成功率高达60%以上。
报警时记得带上身份证、银行卡、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材料,越完整越好。
报警不是“交差”,而是开启法律程序的第一步,后续警方可能会联系你做笔录、补充证据,一定要积极配合。
可以主动询问案件进展,虽然刑事案件侦查有保密要求,但你可以定期联系办案民警,了解是否已立案、是否有嫌疑人落网、资金流向如何。
如果涉及网络平台(比如虚假理财APP),还可以向网信办、工信部举报,推动平台下架。
如果骗子被抓了,但钱没追回来,或者案子迟迟没有进展,也不要放弃。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你作为受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骗子赔偿损失,即便他暂时没钱,法院也可以将其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甚至在未来发现财产时强制执行。
如果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账(比如某社交软件转账无保障功能),也可以视情况追究平台的安全保障责任——这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判例支持。
去年年底,李女士在一个微信群里认识了一位“金融导师”,对方推荐一款“稳赚不赔”的海外基金,年化收益30%,她分三次转了50万过去,刚开始还收到几笔“分红”,后来平台突然关闭,导师也拉黑了她。
她第一时间报了警,但由于转账是分批进行的,且部分资金通过虚拟货币转移,初期警方认为证据不足,建议她“再等等”。
我没有让她等,我们迅速整理了全部聊天记录、转账流水,并协助警方联系第三方支付机构调取数据,关键是我们发现其中一笔20万是通过某小型支付公司流转的,这家公司存在风控漏洞。
公安机关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顺藤摸瓜,抓获了多个洗钱团伙成员,追回了近38万元,虽然没全拿回来,但比彻底“打水漂”强太多。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受害人的主动维权,往往能推动案件突破瓶颈。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十八条: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应当对异常账户采取紧急止付、快速冻结等措施。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法律武器”。
钱被骗了,确实痛,但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加大反诈力度,公安、银行、通信、互联网平台都在联动打击。
最关键的是——别沉默,别拖延,别轻信“破财消灾”。
从现在开始,做好三件事:
✅ 立即报警,争取黄金72小时;
✅ 保存证据,一分一毫都不能少;
✅ 主动跟进,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帮助。
法律不会让每一个骗子都立刻伏法,但它永远为清醒的人留着一扇门,你往前一步,正义就靠近一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骗子靠套路赚钱,我们靠清醒和行动夺回尊严。
钱可以再挣,但信任一旦崩塌,修复起来更难,愿你我都能在风雨后,活得更清醒、更强大。
钱被骗了怎么办?报警有用吗?还能追回来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哎,最近我接了好几个咨询,都是同一个问题:钱被骗了,现在整个人都懵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有人是被“熟人”骗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