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假工资怎么算?公司按最低标准发合法吗?这些坑你一定要避开!
姐妹们,聊点实在的——生孩子这事儿,既是人生大事,也是一场“经济大考”,很多人以为休个产假,该吃的吃,该睡的睡,工资照常发,结果一回来发现工资卡里数字缩水一大截,心里那个憋屈啊,连月子都坐不踏实,今天...
咱们出门旅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买机票,可别小看这张薄薄的纸(现在基本是电子票),背后门道可太多了,刷个App,价格跳来跳去,今天便宜明天涨,刚下单就降价……气得人直拍大腿:“早知道再等等!”更离谱的是,同一天同一航班,两个人价格能差出几百块,这到底是算法在“杀熟”,还是自己不会买?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律师的视角,带你扒一扒买机票那些不为人知的法律细节和实用技巧,让你买得明白、省得安心。
先说点实在的——什么时候买最便宜?
经验告诉我们,国内航班提前15到45天购票性价比最高,太早,航司还没放出折扣舱位;太晚,只剩全价票了,国际航线则建议提前2到3个月下手,但记住,节假日、寒暑假、大型展会前后,价格会“坐火箭”,这时候拼的不是手速,是策略。
那怎么避免买贵了?很多人不知道,机票买贵了,其实是有可能申请退差价的!
比如你在某平台看到A航司的航班今天标价800元,你果断下单,结果第二天一看,同一航班居然降到650元,这种情况,你可以第一时间联系航空公司客服,说明情况并提供订单截图,部分航司(尤其是直营渠道购票)在一定时间内允许“自愿退差”,条件是:未值机、未选座、未改签,且票价差额达到一定门槛(比如100元以上),但注意,第三方平台购票往往不支持这项服务,因为他们中间加了服务费或代理政策不同。
还有一个大坑——默认勾选附加服务。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眼瞅着票价才399,点着点着付款时突然变成599?回头一看,页面底部悄悄勾上了“航空意外险”“快速安检”“行李直挂”……这些服务本身合法,但问题在于——它默认勾选,字体小到几乎看不见,消费者极易误购。
从法律角度讲,这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你有权知道每一项收费内容,并自主决定是否购买,如果平台没显著提示,强制捆绑销售,你完全可以事后投诉,要求退款。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买到假票怎么办?
别以为这是小事,每年都有人通过非正规渠道购票,比如个人代购、微信群抢票、低价黄牛链接,结果到了机场被告知“无此订单”或“已取消”,这时候你找谁?黄牛早跑没影了,而航空公司通常只认官方渠道出票,你说你付了钱,他们查不到记录,责任根本追不回来。
所以划重点:买机票,首选航司官网、官方App,其次是大型正规平台(如携程、飞猪、去哪儿等),并务必确认出票状态为“已出票”(ETKT开头的电子票号),只要没出票,订单随时可能被取消,你的钱也可能打水漂。
2022年,杭州的李女士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内部员工票,五折出售”的广告,心动之下花了1800元买了张原价近4000元的国际往返票,结果出发前两天,她登录航司官网查询,发现根本没有她的订座记录,联系卖家,对方已拉黑她,李女士报警,警方调查后认定这是典型的网络诈骗,嫌疑人利用虚假身份和伪造出票信息行骗,最终虽然抓到了人,但钱早已挥霍一空。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再便宜的价格,如果来源不明,风险极高,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正是骗子下手的突破口,法院最终判决嫌疑人退赔,但执行难度大,损失难以完全挽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电子商务法》第十九条明确禁止电商平台默认搭售行为,要求必须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并由消费者主动勾选。
这意味着,如果你在购票过程中被强制捆绑保险或服务,且平台未清晰提示,你有权主张该部分费用退还。
买机票,表面上是个消费行为,实则处处藏着法律风险,作为律师,我给你的建议很直接:
一张机票,不只是从A地到B地的通行证,更是你作为消费者权利的试金石,懂得规则,才能走得更远、更安心。
下次买票前,不妨先问自己一句:这单,买得明不明白?
机票怎么买最划算?买贵了能退差价吗?这些坑你一定要避开!,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咱们出门旅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买机票,可别小看这张薄薄的纸(现在基本是电子票),背后门道可太多了,刷个App...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