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了,咋才算轻伤?后续赔偿、追责又该咋办?
到底啥是“轻伤”?可不是“揉揉就好”那么简单! 咱得明白,法律上说的“轻伤”,跟咱们平时磕了碰了说的“哎呀,轻伤轻伤,不碍事”,那完全是两码事,法律上的“轻伤”,是有严格标准的,它直接关系到打人者...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可有时候,邻里之间也难免因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出不愉快,甚至升级到动手,一旦动了手,有人受伤了,最关心的恐怕就是:我这伤,算不算“轻伤”啊?这可不是咱们自己说了算的,这里面可有大学问。
咱们得明白,法律上说的“轻伤”,跟咱们平时磕了碰了说的“哎呀,我受伤了”可不是一回事,法律上的轻伤,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医学和法律概念,它直接关系到对方要不要负刑事责任,简单说,就是如果你的伤被鉴定为“轻伤”或者更重,那对方可能就不只是赔点医药费那么简单了,搞不好要“进去”蹲几天的。
那到底啥样的伤才算“轻伤”呢?这可不是咱们自己拍脑袋说的,得有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根据国家颁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来进行专业鉴定,这个标准非常细致,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说,常见的:
您看,这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自己觉得挺严重,可能鉴定下来只是“轻微伤”;有时候看着不咋地,一鉴定可能就是“轻伤”,这一步,伤情鉴定是关键中的关键!
如果真不幸被邻居打伤了,怀疑可能是轻伤,该咋办呢?
等鉴定结果出来了,如果是“轻微伤”,那对方主要承担的是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责任(比如被治安拘留、罚款),您可以跟对方协商赔偿医药费、误工费、营养费等等,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去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或者“重伤”,那性质就变了,对方的行为可能构成了《刑法》里的“故意伤害罪”,这时候,公安机关可能会立案侦查,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您作为受害人,除了可以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等等,如果构成残疾的话),还可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来索赔。
当然了,邻里之间,能和平解决是最好的,如果对方态度好,积极赔偿,取得您的谅解,在法律上也是可以从轻处理的,但前提是,您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以案说法
咱们来举个例子,就说老王和小李这对邻居吧,两家因为门口堆杂物的事儿吵了起来,越吵越凶,小李一时冲动,推了老王一把,老王没站稳,后脑勺磕在了台阶上,当时就有点晕。
老王赶紧去医院,医生诊断是“头皮血肿,伴有短暂意识障碍”,警察也出警了,后来,老王申请了伤情鉴定,鉴定机构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认定老王的损伤构成“轻伤二级”。
这下小李傻眼了,他本来以为就是推了一下,赔点医药费就行,结果,因为老王的伤达到了轻伤二级,小李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在警察的调解下,小李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赔偿了老王的医药费、误工费、营养费等各项损失共计5万块钱,老王也出具了《谅解书》,考虑到小李是初犯,情节相对较轻,并且取得了被害人谅解,法院最后可能会对小李判处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这事儿也给小李上了深刻一课:冲动是魔鬼,邻里之间动手,后果很严重!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人身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这个是具体的伤情鉴定技术标准,由国家专门部门发布,司法鉴定机构会严格依照此标准进行鉴定)
律师总结
所以啊,各位朋友,邻里之间,和气生财是王道,真要动了手,被打伤了,千万别慌,也别自己瞎琢磨。
记住几个关键点:
希望今天说的这些,能给大家提个醒,远亲不如近邻,遇事多沟通,千万别动手,真遇到事儿了,也知道该怎么一步步去处理,有法律问题,随时找专业人士咨询。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期再见!
被邻居打伤,轻伤到底咋界定?后续赔偿、追责咋整?,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可有时候,邻里之间也难免因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