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先搞清这三件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凌晨两点,手机“叮”地一声亮起,一条来自“贵州农信”的短信跳出来:“您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是不是要上黑名单了...
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一连几条短信蹦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催收!”“账户已移交法务部门,即将采取法律手段!”短短几分钟,心跳直接飙到120,更吓人的是,没过两天,真有人打电话说“已经在路上了”,吓得你饭都吃不下。
但你真的需要这么慌吗?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借贷纠纷的律师,我告诉你:面对贷款逾期的“上门催收”威胁,情绪稳定比盲目还款更重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当收到这类短信和电话时,你真正该做的三件事。
首先得明白一个关键点:合法的债务催收,从不会靠恐吓、骚扰或虚假信息来施压,很多短信里所谓的“已备案”“已立案”“即将上门”,其实只是套路话术,尤其是那些发短信的号码五花八门、公司名称含糊不清的,大概率是第三方催收机构在打“心理战”。
我常跟客户说一句话:“凡是让你害怕的催收,多半不合规。”
真正的金融机构或持牌催收公司,在联系你时必须表明身份、说明债务来源,并且不得频繁骚扰、不得冒充公检法、不得威胁人身安全。
举个例子:如果你借的是某银行的消费贷,那催收方只能是银行或其授权的合规外包机构,如果对方自称“法务调查组”“资产处置中心”,还说“警察配合执法”,那你基本可以断定:这是违规催收,甚至可能是诈骗!
很多人一看到“上门”两个字就腿软,但你要知道:“上门催收”≠“合法上门”。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也不得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进入私人空间进行催收活动,即使是法院执行阶段,强制腾房也必须有法官带队、出示证件和文书。
所以问题来了:一个普通催收员,凭什么敲你家门?
除非你主动开门让他进,否则他站在门口喊两嗓子,最多算扰民,根本构不成“履行催收职责”。
但这里有个例外:如果是法院判决后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带着法警上门调查财产线索,那是合法的,但这和你收到一条短信就吓出冷汗的情况,完全是两码事。
建议你现在立刻做两件事:
没有判决书+执行令,就没有“合法上门”的可能。
我知道,很多人逾期是因为失业、生病、家庭变故,不是故意赖账,但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理性面对。
你可以这样做:
别怕沟通,也别羞于承认困难,正规机构更愿意看到你“愿还但难还”,而不是直接失联,毕竟对他们来说,你是资产,不是敌人。
去年我接了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因为疫情断收,网贷逾期8个月,某天突然接到短信:“三天内不清偿,清收组将联合社区入户评估资产。”她吓得睡不着,第二天真有两个人穿黑西装按她家门铃,说“受托核查居住情况”。
她差点信了,正准备东拼西凑借钱还款时,想起了之前看过我的普法视频,赶紧录了音并报警,警方调查发现,这两人是外包催收公司的临时工,既无授权文件,也未登记备案,最终公安机关对其训诫,涉事公司被责令整改,李女士也在我们协助下与平台达成两年分期还款协议,保住了生活底线。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源于未知,而法律,就是照亮黑暗的那盏灯。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
那些用“上门”“报警”“起诉”来吓唬你的短信,本质是在消耗你的心理防线,你要相信:只要不是法院的传票,都不是最终结局。
真正重要的,是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掌控,搞清债务性质、识别催收合法性、合理表达还款意愿,才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你不是“老赖”,只是一个暂时遇到困难的人。
而法律,永远站在讲理的一边。
下次再收到那种“马上上门”的短信,不妨深呼吸一下,回一句:“请出示授权文件和工作证件,我在等你们依法办事。”
那一刻,你就赢了。
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一连几条短信蹦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催收!”“账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