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怎么算?搞不清这笔账,钱可就悄悄溜走了!

普法百科35秒前1

货发了、服务做了,客户嘴上说“没问题,月底结”,结果一拖再拖,账本上写着“应收10万”,实际到账却只有3万?别急,这背后很可能不是对方赖账,而是——你根本没把“应收账款”算清楚!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应收账款到底该怎么算?它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一套逻辑、一套管理、甚至是一场风险预判的博弈。

应收账款怎么算?搞不清这笔账,钱可就悄悄溜走了!


应收账款不是“我以为”,而是“有凭据”

很多人一听“应收账款”,第一反应是:“客户欠我的钱呗!”没错,但问题出在——你怎么证明他欠你?欠多少?什么时候该还?

举个例子:你给客户送了5批货,每批2万元,口头约定月结,但你只记了个流水账:“王总,5月供货5次,应收10万”,结果王总回你一句:“第3批货有问题,我们退了,只认8万。”这时候你拿不出签收单、对账单,甚至发票都没开全,官司打到法院都站不住脚。

真正的应收账款计算,第一步是确认债权成立,也就是说:

  • 是否签订了合同?
  • 是否有明确的交付凭证(如送货单、签收记录)?
  • 是否开具了发票?
  • 双方是否进行了有效对账?

这些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法律意义上的“证据链”,没有这些,你的“应收款”在法律上可能就是一笔“糊涂账”。


应收账款 = 合同金额 - 已收款项 ± 调整项

别以为应收账款就是合同总价减去已收款这么简单,现实中,很多企业忽略了“调整项”,导致财务数据失真。

  • 客户退货了,但你没及时冲减应收款;
  • 有质量争议,双方协商打折处理,但财务系统没更新;
  • 提供了赠品或折扣,但未在账目中体现;
  • 运费、税费等由客户承担的部分没计入应收。

正确的计算公式应该是:

应收账款余额 = 当期发生额 + 上期末余额 - 本期实收 - 退货/折让 - 坏账核销

听起来复杂?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每一笔变动都要有依据,且实时更新。


账龄分析:钱拖得越久,风险越大

你知道吗?同样是10万应收款,如果3个月内收回,可能是优质资产;但如果拖了1年,大概率就成了“坏账准备”。

光算总数不够,还得看账龄结构

建议企业每月做一次账龄分析,把应收款按时间分层:

  • 0-30天:正常回款期,重点关注提醒
  • 31-90天:预警区间,需电话催收+发函
  • 91-180天:高风险,考虑暂停合作
  • 180天以上:极可能坏账,启动法律程序

我见过太多中小企业老板,直到年底审计才发现“账上利润百万,现金流为负”,根源就在于忽视账龄管理。


以案说法:一张对账单,追回87万

去年我代理一家建材公司起诉某建筑公司,对方拖欠货款87万,理由是“部分货物未收到”,我们调取了三年内的送货单、签收记录,并找到对方项目负责人签字的季度对账单——这份对账单虽无公章,但有负责人亲笔签名,且内容清晰列明了累计应付款项。

法院最终采信该对账单作为结算依据,判决全额支持我方诉求。

关键点在哪?定期对账 + 书面确认 = 强有力的债权凭证。

哪怕没有盖章,只要能证明签字人有权代表公司,这份文件就具备法律效力。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五条规定: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二十六条规定:

“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价款,对支付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应当在收到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的同时支付。”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明确要求企业对应收款项进行减值测试,合理计提坏账准备。

这些法律规定和会计准则共同构成了应收账款管理和核算的法律基础。


应收账款不是财务部门的一个数字,而是企业生存的命脉线。
它不仅是“钱还没到账”,更是信用管理、风险控制、法律保障的综合体现。

作为企业主或管理者,请务必做到:

✅ 每一笔交易都有合同支撑
✅ 每一次交付都有签收凭证
✅ 每个月都要与客户对账确认
✅ 超期账款要及时跟进,必要时果断采取法律手段

账做得清,钱才追得回。
别等到客户跑路了,才后悔当初没留证据。
应收账款的计算,从第一张合同签署那一刻就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

应收账款怎么算?搞不清这笔账,钱可就悄悄溜走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一、头部打伤,轻伤到底是个啥标准?
« 上一篇5分钟前
×
10
2025 10

应收账款怎么算?搞不清这笔账,钱可就悄悄溜走了!

货发了、服务做了,客户嘴上说“没问题,月底结”,结果一拖再拖,账本上写着“应收10万”,实际到账却只有3万?别...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