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费怎么算?搞不清这笔账,冬天可能多花冤枉钱!
一进腊月,家里暖气热了,心却凉了——不是因为天冷,而是看到那张长长的暖气缴费单时,心里“咯噔”一下:“这钱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住的面积也没多大啊,咋比邻居家贵这么多?” 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拉你一起创业,拍着胸脯说:“兄弟,给你10%的干股!”你一听挺美,结果半年后公司有点起色了,一问股份明细,发现你的“10%”根本没法兑现,为什么?因为你俩从头到尾都没搞清楚一个最基础的问题:股本到底怎么算?
别小看这三个字,它可是决定你在公司里是“股东”还是“打工人”的关键分水岭。
很多人以为,只要老板说“你占股多少”,那就算数,但法律上不认嘴皮子,只认白纸黑字+实际出资。
什么叫股本?简单说,就是公司注册资本中,由各个股东实际投入的资金所对应的份额,它是公司资产的“基石”,也是划分股权比例的依据。
举个例子:
小李和小王合伙开一家科技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
小李出300万,小王出200万。
小李的股本占比 = 300 ÷ 500 =60%
小王的股本占比 = 200 ÷ 500 =40%
这就是最原始、最清晰的股本计算逻辑——谁出钱多,谁占股大。
但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
很多人被“干股”忽悠得团团转,所谓“干股”,就是不出钱,白拿股份,听起来很香,但风险极大。
因为干股≠股本!
没有实际出资,就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股本”登记,工商系统里查不到你的名字,关键时刻你连股东会都进不去。
再比如,有人用“技术”入股,说我的算法值100万,占20%,理论上可以,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否则,你说你占20%,别人一句“你没出钱也没过户”,你就啥也不是。
还有人喜欢用“投前估值”来谈股份,比如公司估值1000万,你要投100万,就说自己占10%,这在融资阶段常见,但要注意:这是按估值算的股权比例,不等于你已经形成了“股本”,只有你把钱打进去,完成工商变更,才算真正拥有可登记的股本。
某股东股本占比 = 该股东实缴出资额 ÷ 公司注册资本 × 100%
注意关键词:实缴出资额和注册资本。
现在很多公司认缴制,写个几千万注册资本,但没人真出钱,这时候谈“股本”,纯属画饼。
真正有法律效力的股本,一定是已完成实缴的部分。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特别典型。
当事人老张,是个技术骨干,被初创公司CEO拉入伙,口头承诺:“公司做成,你拿15%干股。”老张信了,辞职加入,三年没拿工资,全靠积蓄撑着。
结果公司拿到融资后,新投资人进来,股权重组,老张去查工商登记,发现自己根本不在股东名册里,他去找老板,对方说:“当初只是激励,没签协议,不算数。”
老张气得住院,我们介入后发现:无出资记录、无代持协议、无公司章程修订,甚至连会议纪要都没有提过他的股份,法院最终认定:老张与公司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股东关系。
一句话:没有实打实的股本登记,再深情的创业故事,在法律面前都是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二)股东的出资额;(三)出资证明书编号,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第二十六条明确: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
这意味着:只有完成出资并登记在册的人,才是法律认可的股东,口头约定、微信聊天记录、酒桌上的承诺,统统不能替代书面协议和工商登记。
创业本就不易,别在起点就输在“不懂股本”。
我给所有想持股的朋友三条铁律:
感情可以共享,但股权必须明算账。
你不计较今天的一纸协议,明天就可能失去整个舞台。
股本怎么算?
答案从来不在嘴上,而在账上、纸上、法条上。
搞清这笔账,你的股份,才真正属于自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拉你一起创业,拍着胸脯说:“兄弟,给你10%的干股!”你一听挺美,结果半年后公司...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