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怎么放假?别光顾着跨年,这些法律常识你必须知道!
每年一到12月底,朋友圈就开始热闹了:有人盘算着去哪跨年,有人纠结要不要调休,还有人看着日历一脸懵——“元旦到底放几天?我该不该上班?” 别急,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你把“...
收到“贷款逾期涉嫌诈骗”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犯法?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接到一条短信,写着:“您因贷款长期逾期,行为已涉嫌诈骗,我方将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处理,请立即还款以免承担刑事责任”?看到这种字眼,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脑子里立马冒出一堆问题:我确实晚还了几天,但这算诈骗吗?会不会真的被抓?他们真能报警吗? 先别慌,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到底是正规提醒,还是披着法律外衣的催收恐吓?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信吓得吃不下睡不着,甚至东拼西凑去借高利贷还款,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短信根本站不住脚。
很多人搞混了一个关键概念:民事违约和刑事犯罪是两码事,你贷款没按时还,属于借款合同违约,银行或平台可以催收、上征信、起诉你追债,但这些都属于民事纠纷范畴,而“诈骗罪”是刑法里的重罪,要求行为人从一开始就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伪造资料骗贷、虚构身份借款后消失等。
举个例子:你月薪8000,申请了一笔3万的消费贷,后来因为失业还不上,这叫“经济困难导致的履约不能”,不是“骗”,但如果当初你填的是月薪5万,工作单位也是编的,压根就没打算还,那才可能涉及诈骗。
光凭“逾期”两个字就说你涉嫌诈骗,纯属误导性话术,目的就是让你害怕、赶紧还钱。
这类短信通常来自两种渠道:
第三方催收公司:很多金融机构把逾期账户外包给催收机构,为了施压,一些不良催收会故意用“公安”“立案”“通缉”等词制造恐慌,甚至伪造红头文件截图发给你。
网贷平台自动系统群发:有些平台为提高回款率,设置自动化短信模板,内容夸张、措辞严厉,但往往缺乏法律依据。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收到十几条“即将刑事立案”的短信,吓得连续三天失眠,最后跑到派出所自首——结果民警一看笑着说:“人家催你还钱,你咋真信了?这不构成犯罪。”
记住一句话:真正的刑事案件,不会靠一条短信通知你。
别被吓住,按以下步骤走:
核实信息来源
看短信是否来自官方号码(如银行短号955XX),如果是陌生手机号或虚拟号段(如+852、170/171开头),基本可判定为骚扰或冒充。
保留证据
截图保存所有威胁性短信、电话录音(提前告知对方“我在录音”以合法取证),这些将来可能是维权的关键。
主动联系正规客服
打官方客服电话确认贷款状态,了解真实逾期金额和处理流程,别通过短信里的链接操作,谨防钓鱼网站。
必要时投诉或报警
如果对方持续骚扰、侮辱、泄露你信息,可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情节严重的可报警追究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或敲诈勒索责任。
去年,杭州一位年轻妈妈小林因疫情断收,信用卡逾期两个月,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已被列入金融诈骗黑名单,子女入学将受影响。”更离谱的是,催收人员还打电话到她孩子幼儿园,声称“家长有犯罪记录”。
小林崩溃大哭,觉得无地自容,后来她找到我们律所求助,我们调取通话记录、短信内容,发现该催收公司并无合法资质,且存在虚假陈述和越权联系第三方的行为,最终我们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判令该公司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恐惧源于无知,维权才是出路。
朋友们,借钱不还确实不对,该承担的责任不能逃避,但我们也要清醒:合法债务要用合法方式追讨,你有还款义务,不代表你可以被随意羞辱、恐吓、威胁。
面对“贷款逾期涉嫌诈骗”这类短信,请记住三点:
如果你正被催收困扰,不妨静下心来制定还款计划,与机构协商展期或分期;如果遭遇违法催收,也请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毕竟,法治社会的核心,不只是约束弱者,更是保护每一个普通人不被滥用的权力所吞噬。
别让一条短信,毁掉你对规则的信任,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律师
一、逾期 ≠ 诈骗,这是基本法律常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收到“贷款逾期涉嫌诈骗”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犯法?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