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为啥总给联系人发短信?这招到底合不合法?
自己借了网贷或信用卡,一时手头紧没按时还上,结果没收到几条催收短信,反倒是爸妈、朋友、同事的手机开始接连不断收到“您亲友某某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消息?那一刻,脸都烧起来了,尴尬得恨不得钻地缝,更离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借了笔网贷或信用卡刷爆了,一时手头紧没还上,结果没接到几通催收电话,反倒是身边的亲戚、同事、闺蜜接连收到奇怪的短信:“您认识的张某已严重逾期,请协助提醒还款”“紧急通知:李某借款违约,可能影响信用及人际关系”……
一开始你还觉得是系统搞错了,可接连几天,三姑六婆都来问你“是不是出事了”,你才意识到——你的通讯录,正在被当成催收的突破口。
这事儿听起来像骚扰,但它背后其实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以及不少你不知道的法律边界。
今天咱们就来聊透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贷款逾期后,催收到底能不能联系你的亲友?发短信提醒算不算越界?哪些行为已经踩了法律红线?
很多人以为,平台只知道你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怎么可能知道你表哥的手机号?但现实是,你在申请贷款那一刻,就已经“自愿”交出了整本通讯录。
打开任何一个借贷App,在注册流程里,总有一项写着:“允许访问通讯录”“授权获取联系人信息”,大多数人图省事,直接点了“同意”,这一下,等于把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打包送给了平台。
一旦你逾期,系统就会自动筛选“紧急联系人”或“常用联系人”,开始一轮轮“情感施压式”催收:
这些话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人际关系的压力逼你还钱。
但从法律角度看,这种做法早已游走在违法边缘。
去年,杭州的小林因为创业失败,信用卡和两笔网贷总共逾期4.8万元,她原本打算缓两个月再还,没想到第15天起,她的大学室友、前男友、甚至远在老家的母亲接连收到催收短信。
其中一条写道:“您认识的小林已被列入金融失信名单,请勿与其发生经济往来。”
最让她崩溃的是,她母亲看到短信后急得血压飙升住院,她质问平台为何泄露家人信息,对方回应:“您签过授权协议,我们有权联系紧急联系人。”
小林一怒之下起诉该平台侵犯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法院最终判决:虽然用户签署了授权书,但平台发送带有贬义、误导性内容的短信给非债务人,构成对他人生活安宁的侵扰,需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不是你签了字,平台就能为所欲为。
别以为催收打个“擦边球”就没事,我国法律早就划清了界限: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指出: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金协会发布)第九条特别强调:
换句话说,哪怕你签了授权书,平台也不能拿你亲友当“人质”来施压。
尤其是那种群发“失信名单”“影响社交圈”的短信,不仅没用,还涉嫌违法。
作为执业多年的民事律师,我想告诉你三句话:
第一,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慌乱应对。
很多人一看到催收就删号码、拉黑、躲着不见人,结果反而让问题恶化,正确的做法是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分期或展期,留下沟通记录。
第二,授权≠放任。
你同意平台查看通讯录,是为了方便他们联系你本人,而不是让你的妈妈收到“儿子成老赖”的通知,一旦发现催收越界,立即录音、截图、保留证据,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必要时提起诉讼。
第三,法律永远站在理性一方。
催收可以合法追债,但不能践踏人格尊严;你可以欠钱,但不该被当成“社会病毒”传播,每个人都有陷入困境的时候,而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该用羞辱代替管理。
最后提醒一句:下次再看到“请协助提醒还款”的短信,别急着责怪朋友,也许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打着“风控”旗号、实则肆意侵犯隐私的机构。
你还的钱,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出于责任;他们收的息,也不能建立在伤害无辜的基础上。
欠债要还,但尊严,同样不该被打折。
贷款逾期了,催收为啥总找我朋友?短信轰炸算不算违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借了笔网贷或信用卡刷爆了,一时手头紧没还上,结果没接到几通催收电话,反倒是身边的亲...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