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假条怎么开?开错了反被辞退?这些坑你一定要避开!
大家好,我是你们身边的法律朋友,今天咱们不聊合同、不谈官司,来聊聊一个几乎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小事儿”——病假条怎么开? 听起来是不是挺简单的?感冒发烧去医院,医生写个条子,拿回去交给公司,休息几天...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法律顾问老张,今天咱们不聊合同纠纷,也不讲劳动仲裁,咱们来聊一个看起来“不起眼”,但一旦填错就可能埋下大雷的问题——股权结构到底该怎么填?
你可能会说:“这有啥难的?谁占多少股,写清楚不就行了?”
但现实是,太多初创老板、合伙创业的朋友,就是在这一步栽了跟头,不是兄弟反目,就是公司融资受阻,甚至被投资人一句话否掉整个项目。

所以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带你搞明白:股权结构填写背后的门道,到底藏了多少细节和风险。
很多人以为,填股权结构就是把几个名字和百分比往表格里一填,
看着挺合理,对吧?但问题来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60%的人是不是拥有绝对控制权?
重大决策要不要投票?分红怎么分?万一有人退出,股份怎么办?
这些都没写进去,光靠一张“股权比例表”,迟早要出事。
股权结构填的不是数字,而是一套游戏规则。
填表之前,先要想清楚三个核心问题:
两个哥们儿一起创业,图省事,一人50%,听着很公平,但问题来了——
开股东会,意见不合,投票打平,什么事都定不了。
想融资?投资人一看:“这公司没法决策,撤!”
这就是典型的“均等持股陷阱”,表面公平,实则内耗。
很多公司在工商登记时填了股权比例,但合伙人之间没有签书面协议。
后来有人想退股,有人想稀释对方,吵得不可开交。
法院一查:工商登记有记录,但没约定权利义务,只能按登记比例判——可这根本不符合当初的口头约定!
友情提醒:口头说的不算,白纸黑字才作数。
有些人为了避税或隐藏身份,让亲戚朋友“代持”股份。
但在填表时,只写了代持人的名字,没签代持协议。
结果代持人翻脸不认账,说这股份就是他的,你还拿他没办法。
别急,我给你一套实用填写指南:
你可以约定,虽然张三只占40%,但他拥有67%的表决权,确保重大事项一票通过——这就是“同股不同权”的设计,常见于科技公司。
创业初期别把股份一次性分完!建议至少预留10%-20%作为期权池,用于未来吸引人才或融资稀释。
填表时可以写:“创始团队合计持股80%,预留20%用于员工激励及后续融资”。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两位大学同学一起开公司,各占50%,工商登记也这么写的。
三年后公司盈利了,A想扩大规模,B想分红。
开会谈不拢,B直接起诉要求解散公司。
法院审理发现:双方从未签署任何股东协议,也没有关于决策机制的书面约定。
最终判决:按工商登记比例行使权利,但因无法形成有效决议,公司陷入僵局,依法进入清算程序。
一个原本年入百万的公司,就这么散了。
最讽刺的是,他们当初填股权结构时,用的还是工商局下载的空白模板,连“备注”栏都没填。
一句没写清楚的话,毁掉的可能是一个梦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 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章程设计“同股不同权”。
第七十一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 股权转让必须有约定,否则容易引发纠纷。
第三十七条: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公司章程 + 股东协议,才是你真正的“护身符”。
朋友们,股权结构的填写,从来不是简单填个表格就完事。
它是一次法律行为,更是一次信任重构。
你填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责任、权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别图省事,别信“兄弟情谊”,更别拿口头承诺当保障。
我的建议很简单:
✅ 找专业律师起草《股东协议》
✅ 设计合理的控制权结构(建议创始人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
✅ 明确退出机制和股权回购条款
✅ 定期复盘股权结构,随公司发展动态调整
创业不易,别让一张表格毁了你的心血。
如果你正在创业,或者正准备和朋友合伙开公司,不妨先坐下来,认真聊聊:“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然后再去填那张表——因为填对了,才能走得远。
我是老张,一个总爱操心“还没出事的事”的律师。
咱们下期见。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法律顾问老张,今天咱们不聊合同纠纷,也不讲劳动仲裁,咱们来聊一个看起来“不起眼”,但一旦填错...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