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椅子打人致轻伤,会怎么判?要赔多少钱?
大伙儿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王律师,今天咱们聊个挺接地气,但也挺严肃的话题——日常生活中,万一因为点口角、矛盾,脑子一热,抄起身边的椅子就把人给打了,结果鉴定下来是个“轻伤”,这事儿到底会怎么了?会判...
咱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有时候,有些家长可能脾气上来了,或者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没轻没重地动手,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孩子打伤了,这时候,很多家长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甚至构成了犯罪。
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轻伤”?这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擦破点皮”那么简单,法律上的“轻伤”是有严格鉴定标准的,比如骨折、关节脱位、伤口达到一定长度或者深度、视力听力受到一定损伤等等,这些都可能被鉴定为轻伤,具体的,得由法医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来进行专业鉴定。
如果真的把孩子打到了“轻伤”级别,会怎么样呢?
答案是:很可能会构成犯罪,面临刑事处罚。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打自己的孩子,是为了管教他,难道这也犯法?” 这里要划重点了:管教孩子和故意伤害是两码事!适度的、合理的惩戒,或许在情理上能被理解,但一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孩子身体上的伤害,特别是达到了“轻伤”这个程度,那就不再是简单的“家务事”了,而是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这种行为可能触犯的罪名有两个:
咱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保护隐私,人物均为化名):
小明(8岁)因为调皮打碎了家里的花瓶,父亲张某一时气急,拿起身边的鸡毛掸子就朝小明身上抽打,起初只是想教训一下,但越打越生气,下手也越来越重,导致小明背部、腿部多处软组织挫伤,其中一处伤口较深,经法医鉴定为“轻伤二级”,小明的母亲发现后,心疼又气愤,最终选择了报警。
公安机关介入后,对小明的伤情进行了鉴定,确认为轻伤二级,张某辩称自己只是“管教孩子”,没想到会这么严重,但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作为小明的监护人,理应保护小明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但其因琐事就对小明实施暴力殴打,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客观上造成了小明轻伤的后果,其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考虑到张某系初犯、偶犯,事后也深刻悔罪,积极赔偿了小明的医疗费用,并取得了小明母亲的谅解(小明本人年纪小,其谅解由法定代理人母亲代为表示),法院最终酌情从轻处罚,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便是亲生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边界,一时的冲动,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自己也可能因此身陷囹圄。
咱们再来看看相关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罪】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这里的“告诉的才处理”,意思是通常需要被害人自己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会处理,但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其自身能力限制,可能无法自行告诉,这时候,人民检察院或者未成年人的其他监护人、近亲属也可以代为告诉。
各位家长朋友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咱们一定要明白:
第一,打孩子不是“家务事”,更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孩子虽然是父母所生,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享有生命健康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任何以“管教”为名的暴力行为,只要超出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伤害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轻伤”已经是刑事案件的门槛。不要以为“打几下没事”,一旦达到轻伤标准,就可能构成犯罪,面临牢狱之灾,这不仅会毁掉自己的人生,更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对整个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教育孩子,方法有很多,暴力是最不可取的一种。耐心引导、沟通交流、以身作则,这些才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正确方式,遇到教育难题,可以寻求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而不是诉诸武力。
第四,如果不幸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如果是孩子受到了伤害,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知情人应该及时报警或者向当地妇联、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反映,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如果是自己一时冲动犯了错,也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并真诚悔罪,争取从轻处理。
法律是底线,亲情是港湾,请用爱和耐心守护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用暴力摧毁他们的未来,您的拳头应该对外抵御风雨,而不是对内伤害最爱的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保护他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把孩子打到轻伤,会判刑吗?具体怎么判?,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咱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有时候,...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