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间失手致轻伤,法律会咋判?
咱们中国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要是亲戚之间因为点矛盾动了手,还不小心造成了轻伤,这事儿就不光是家务事了,还可能扯上法律,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种情况下,法律一般会怎么处理。 得弄明白几个关键点:...
生活中难免有摩擦,可一旦冲动动了手,造成了伤害,那性质就变了,特别是有些人,把人打伤了,不是想着怎么承担责任、弥补过错,反而一跑了之,这种“打了人就跑”的行为,在法律上会怎么评价?会判得更重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咱们得把事情拆开来看。“故意伤害致轻伤”,这本身就是一个刑事犯罪行为,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故意伤害”,就是说你主观上是故意要伤害别人,不是不小心碰了一下;“轻伤”,这个不是咱们凭感觉说的“哎呀,我好疼,肯定是轻伤”,而是有严格的法医鉴定标准的,得由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达到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里“轻伤”的级别,才能作为刑事立案的依据。
造成了轻伤,法律会怎么处理呢?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是个基础刑。
现在重点来了——“逃逸”,打伤人之后跑了,这个“逃逸”行为怎么算?它会让事情变得更严重吗?
答案是肯定的。
“逃逸”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案发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比如警察来了找不到人,或者自己偷偷溜走,不愿意配合调查、不愿意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行为,首先在主观上就反映出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漠视,对他人权益的不尊重,也体现了逃避责任的态度,在法律上,这属于酌定从重处罚的情节。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本来可能只是判个拘役,或者管制,甚至如果情节轻微、取得被害人谅解,还有可能不起诉或者缓刑,一旦你跑了,被抓回来之后,法官在量刑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你这个“逃逸”行为,认为你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相对更大一些,在原本的量刑基础上,可能就会判得更重一点,比如原本可能判缓刑的,因为逃逸就判了实刑;原本可能判六个月的,因为逃逸就判了一年。
逃逸并不能解决问题,你跑了,公安机关照样会立案侦查,会上网追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等到被抓的时候,不仅耽误了时间,错过了和被害人和解、争取谅解的最佳时机,还落下个“畏罪潜逃”的名声,得不偿失。
一旦不小心(最好是永远别发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是立即停止侵害,查看伤者情况,积极送医,主动报警,配合调查,并且真诚地向被害人道歉,积极赔偿对方的损失,争取对方的谅解,这些行为,都是法律上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以案说法:
咱们来假设一个小案例(为保护隐私,人物均为化名):
小王和小李因为一点口角在夜市吵了起来,越吵越凶,小王一时冲动,拿起旁边的啤酒瓶砸向小李,导致小李头部受伤,小王一看小李流血了,当时就慌了,害怕承担责任,趁着混乱偷偷溜走了。
后来,小李被朋友送到医院,经法医鉴定为轻伤二级,公安机关很快就锁定了小王,并将其列为网上逃犯,一个月后,小王在外地打工时被警方抓获。
在这个案子里,小王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轻伤),如果他当时没有跑,而是主动报警、积极赔偿、取得小李的谅解,那么他很有可能被判处缓刑,甚至情节轻微的话可能不起诉,但因为他选择了逃逸,并且是被抓捕归案,没有自首情节,也错过了及时赔偿谅解的最佳时机,法院考虑到其故意伤害致一人轻伤,且有逃逸情节,酌情从重处罚,判处小王有期徒刑一年。
如果小王当时没有逃逸,而是积极处理,结果很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逃逸”的理解:虽然“逃逸”不是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逃逸”作为一种事后逃避责任的行为,反映了行为人的悔罪态度较差,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大,会被视为从重处罚的酌定情节,具体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中关于量刑情节的适用。
(注:具体法条内容请以中国法律法规最新版本为准,可通过“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官方渠道查询。)
律师总结:
各位朋友,咱们来总结一下:
冲动是魔鬼,动手之前一定要三思,万一真的发生了不幸,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勇敢承担,积极弥补,才是唯一的正道,如果不幸牵涉其中,尽早咨询专业律师,让律师为你提供法律帮助,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我是你们的律师朋友,有法律问题,随时可以找我聊聊。
故意伤害致轻伤后跑了,法律会怎么判?,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生活中难免有摩擦,可一旦冲动动了手,造成了伤害,那性质就变了,特别是有些人,把人打伤了,不是想着怎么承担责任、...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