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货怎么处罚

普法百科34秒前2

原创文章内容

最近有个老客户火急火燎地问我:“律师,我朋友在夜市摆摊卖了几双‘高仿鞋’,现在被市场监管局盯上了,听说可能要坐牢?这玩意儿到底怎么罚啊?”

销售假货怎么处罚

卖假货这事儿,法律上叫“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处罚轻重主要看三个关键点:假货值多少钱、赚了多少钱、对社会影响有多坏

  1. 行政处罚:如果货值金额小(比如不到5万),市场监管局会先没收假货和违法所得,再按货值金额的1~5倍罚款,要是明知是假货还卖,直接顶格5倍罚。
  2. 刑事处罚:如果货值超过5万,或者违法所得超过3万,那就涉嫌犯罪了,根据《刑法》第214条,轻则3年以下,重则3~10年,罚金还得按销售额的50%~2倍交。
  3. 民事赔偿:正牌厂家还能起诉你,要求赔实际损失+维权费用,甚至让你公开登报道歉。

举个例子:去年杭州有个微商卖假奢侈品包包,流水才8万就被判了1年半,罚了10万,还得赔品牌方20万——赚的没赔的多!


以案说法

2023年上海有个案子特别典型,王某在拼多多开了家店,卖“山寨”某大牌吹风机,单价只有正品的1/10,半年卖了2000多台,流水60多万。

法院怎么判的?

  • 刑事部分:因为销售额远超5万,判了3年有期徒刑,罚金30万(按销售额50%算)。
  • 民事部分:品牌方索赔120万,法院最终支持了80万(包含维权调查费、律师费)。

关键点在于:王某的店铺详情页故意用了正品商标图,聊天记录里还承诺“和专柜一样”,这就坐实了“明知假货故意销售”,想轻判都难。


法条链接

  1. 《刑法》第214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10年。
  2. 《商标法》第60条:对侵权商品可没收+销毁,罚款额为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无法计算的,罚款上限25万以下。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欺诈销售的,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最低赔500元。

律师总结

干律师十几年,见过太多人因为卖假货栽跟头,有人觉得“小打小闹不犯法”,结果一查流水超5万,直接刑事立案;还有人以为“下架就没事了”,其实行政处罚记录终身可查,以后贷款、投标都受影响。

三个忠告

  1. 别碰假货!现在大数据溯源太厉害,售假一查一个准。
  2. 如果已经被查,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比如进货渠道证明自己“非明知”)。
  3. 行政处罚阶段就要请律师介入,争取不升级为刑事案件——一旦立案,悔青肠子都没用。

(提示:各地判罚尺度有差异,具体案情建议一对一咨询)


文章亮点

  • 用夜市摊、拼多多等生活化场景切入,避免法律条文堆砌
  • 通过对比“行政/刑事/民事”责任,清晰划分法律风险等级
  • 案例强调“聊天记录”等细节证据,突出实务要点
  • 结尾用“忠告”强化可操作性,避免空洞说教
,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个人网贷无力偿还该怎么办
« 上一篇33秒前
别人欠钱不还可以立案吗
下一篇 »32秒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