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厘的利息到底怎么算?很多人第一笔就搞错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找你借一万块,说“放心,我按4厘算利息,一个月才40,不多”;或者你在贷款平台上看到写着“日息4厘”,心里一盘算:“这么低?那岂不是比信用卡还便宜?” 等等,先别急...
你有没有在借钱、投资或者看合同的时候,听到过“月息2分”这种说法?可能有人一听就点头:“哦,就是每个月2%的利息嘛。”但等等——真的是这样吗?别急着下结论,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月息2分究竟是怎么算的?它背后的法律边界在哪里?一不小心,可能就踩了高利贷的红线。
先说结论:“月息2分”通常指的是月利率2%,也就是每借1万元,一个月利息200元。听起来好像不多,对吧?可换算成年化利率,那就是24%——这个数字,在法律上可是有讲究的。

咱们来算笔账,假如你借了10万块钱,约定月息2分,那每个月要还2000元利息,一年下来就是2.4万元,这利率水平,乍一看没觉得多吓人,但你要知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过去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曾长期以“LPR的4倍”为标准,比如现在一年期LPR是3.45%,4倍就是13.8%,这么一比,24%直接翻了一倍还不止!
所以问题来了:月息2分合法吗?
答案是:不一定。
关键要看借款发生的时间、是否属于民间借贷,以及有没有超出法定利率保护范围,超过的部分,法院不支持,你就算写了合同,也追不回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搞不清“分”到底代表什么,在传统民间借贷语境里,“几分利”其实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
看到没?“分”在这里等同于“百分之一”,不是“千分之二”也不是“两厘”,而是实打实的2%每月,很多人误以为“2分”是2‰,结果稀里糊涂多付了十倍利息,吃了大亏。
除了利息本身,还要警惕“砍头息”“服务费”“管理费”这些名目,比如你借10万,对方直接扣掉2000元作为“手续费”,实际到手9.8万,但合同写的还是10万本金,按10万收利息——这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民法典》明确规定,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以案说法:老张的“救命钱”变成“催命债”
老张去年因生意周转困难,向朋友李某借了8万元,口头约定“月息2分”,写了个简单借条,没细究利率合法性,前几个月还能按时还款,后来行情不好,断了几期,李某急了,开始找人上门催收,还威胁要起诉,并要求连本带息还12万多。
老张慌了,找到我们咨询,我们一算:8万元本金,月息2分,一年利息就1.92万,两年接近4万,加上复利滚动,确实能滚到12万,但我们发现,这笔借款发生在2023年之后,而当时一年期LPR为3.65%,4倍即14.6%,而月息2分对应年化24%,明显超出了司法保护上限。
最终我们代理老张应诉,法院判决:合法支持部分按LPR四倍计算,超出部分不予保护,老张只需偿还本金加合理利息约9.8万元,直接少还了2万多。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白纸黑字都受法律保护,尤其是利息条款,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
法条链接:这些规定你得记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除外。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也就是说,哪怕你们签了字、摁了手印,只要利率超过LPR四倍,超出部分就是无效的,你还了可以主张返还,没还的也不用再付。
律师总结:别让“习惯说法”害了你
“月息2分”这个词,听着老派、接地气,但在法律面前,它可能是一把双刃剑。24%的年利率,在民间借贷中已属偏高,一旦发生纠纷,超出LPR四倍的部分不受保护。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借的是高利贷,只因为一句“大家都这么算”。
我给你的建议是:
法律不保护贪婪,但一定保护清醒的人。别让一句口头约定,毁了你几年的辛苦钱,借钱是救急,不是入坑,搞清规则,才能安心上路。
——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一边的执业律师
月息2分到底怎么算?很多人第一眼就理解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在借钱、投资或者看合同的时候,听到过“月息2分”这种说法?可能有人一听就点头:“哦,就是每个月2%的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