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当老赖会怎样?征信崩了还能翻身吗?
朋友开口借几千块,说好下个月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干脆玩失踪?更离谱的是,人家日子照过,车照开,饭照吃,就是不还钱,你说气不气?这时候你可能忍不住骂一句:“这人怎么这么不要脸,活脱...
亲兄弟、好哥们儿张口借钱,说得信誓旦旦“过两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干脆装失联?你心里憋屈得不行,可又下不了狠心走法律程序——毕竟是一起长大的兄弟啊,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他这样赖着不还钱,算不算犯法?能不能把他抓进去?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不绕弯子,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

先说结论:一般情况下,单纯的借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刑事犯罪,也就是说,你不能直接报警说“我兄弟欠钱不还,警察快来把他抓走”,警察听了大概率会回你一句:“这是你们之间的经济纠纷,建议去法院起诉。”
但这不代表他就“安全”了,虽然不一定是“坐牢”的事,但“老赖”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举个例子,如果你已经通过法院起诉,法院判决他还钱,但他明明有钱却故意转移财产、装穷耍赖,拒不执行判决,那性质就变了——这就可能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实打实的刑事犯罪,最高能判七年!
所以关键不是“借了不还”本身犯不犯法,而是后续行为是否触碰法律红线。
老李和小李是亲兄弟,父母早年去世,两人相依为命,五年前,弟弟小李做生意缺钱,向哥哥老李借了3万元,打了借条,约定一年内还清,老李二话不说,把养老钱拿出来支援弟弟。
可三年过去了,小李不仅没还钱,连提都不提,老李催了几次,小李开始搪塞:“等我周转过来”“最近手头紧”,后来干脆换号搬家,彻底失联。
老李气不过,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法院判小李归还本金加利息共3.6万元,可判决生效后,小李名下突然“啥都没有”——车卖了,银行卡清空,住的房子登记在女友名下。
执行法官查到他每月有固定收入,还频繁出入高档餐厅、酒吧,明显具备还款能力却拒不履行,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将小李移送公安机关,检察院提起公诉,小李被判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强制还款。
兄弟情谊,就此断送。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不会因为你叫他一声“哥”,就放过他的恶意逃避,一旦进入司法程序,耍赖的成本,可能远超你想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出借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
老赖将被限制乘坐飞机、高铁、星级酒店消费、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真正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抹不开面子”而迟迟不起诉的当事人,他们总想着“再等等”“毕竟是亲人”,结果拖到最后,证据灭失、对方转移财产,想追都追不回来。
我想说的是:维护权益,不是冷血,而是对关系的负责,你愿意借钱,是出于信任;他拒绝还钱,是践踏这份信任,当你走法律途径,不是为了撕破脸,而是为了守住底线。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情况,记住这几步:
借钱给兄弟,是情分;还钱,是本分,情分不该成为老赖的遮羞布,法律也不会永远沉默。
别让一时的忍让,变成一辈子的遗憾,该出手时就出手,法律,永远站在讲理的人这一边。
兄弟借钱不还当老赖,真的不犯法吗?别让亲情毁在欠钱上!,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亲兄弟、好哥们儿张口借钱,说得信誓旦旦“过两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干脆装失联?你心...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