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的短信截图能查到吗?手握证据就能维权?真相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写着“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跳出来,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翻记录,却发现这钱自己明明还了?或者更糟,你确实晚了几天,但催收短信却像轰炸机一样轮番上...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新闻:“某地破获特大诈骗案,抓获嫌疑人30余名,涉案金额上千万”?看到这种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些人肯定要坐牢十几年吧?甚至有人觉得,“团伙作案”等于“死刑起步”,但作为干了十几年刑事辩护的老律师,我得告诉你: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团伙诈骗怎么判刑”这个话题,不是照搬法条念经,而是用大白话,把背后的逻辑掰开揉碎讲清楚,看完这篇,你会明白:同样是团伙诈骗,有人判三年,有人判无期,差的不只是金额,更是角色、情节和人性的选择。

很多人一听“团伙”,就觉得所有人都一样坏,应该同罪同罚,错!法律讲究的是“罪责自负”,也就是说,谁干了什么,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打个比方:一个诈骗公司就像一家黑作坊,老板出钱出主意,技术员写代码搞系统,客服打电话骗人,后勤负责发快递洗钱……这些人虽然都在“团伙”里,但作用天差地别。
法院判刑时,会分清你是:
所以你看,同样是“团伙成员”,命运可能完全不同,判多重,不看你是不是“集体作案”,而看你起的作用、主观恶性、获利情况、有没有悔罪表现。
《刑法》对诈骗罪的量刑,是以“数额”为基础分级的,简单说就是:
但注意!这是个人诈骗的标准,如果是共同犯罪,法院不会简单把总金额平摊给每个人,而是根据你在其中的参与程度来认定“责任金额”。
举个例子:整个团伙骗了800万,你是刚入职两个月的客服,只打了20通电话,其中3人被骗共6万元,那你大概率只会对这6万元负责,而不是800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涉案金额巨大,但最终判得并不重。
如果你是技术骨干,开发了诈骗app,那哪怕没直接骗人,也可能被认定对全部损失负责——因为你的行为是整个骗局的核心支撑。
除了角色和金额,法官还会看这些细节:
现实中经常出现:主犯拒不认罪、不退钱,判了十五年;而底层员工主动自首、退工资、道歉,最后判三缓四(三年有期徒刑,缓期四年执行),不用坐牢。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跨境诈骗案,一个藏在东南亚的“杀猪盘”团伙,用假身份在社交平台谈恋爱,诱导受害者投资虚假平台,涉案1200多万。
我们团队辩护的当事人小李,23岁,大专毕业找工作被骗过去,当“情感陪聊”,每天按剧本聊天,骗了两个人共18万。
他不是老板,没分到大钱,每月工资8000,还被扣着护照,后来警方收网,他回国自首,把工资全退了,还写了道歉信。
最终判决:
这个案子让我感触很深: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也在努力区分“恶”与“误”,小李走了弯路,但他愿意回头,法律也给了他一次机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另依据《刑法》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七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也明确:
对于退赃退赔、认罪认罚、初犯偶犯等情形,可减少基准刑的20%-50%。
说到底,团伙诈骗怎么判刑,没有标准答案,它是一场综合评估:你在哪一层?干了什么?拿了多少钱?有没有悔改?
我想告诉那些正在迷茫的人:
如果你已经被卷进这种事,别想着“反正大家都一样”,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越早自首、越早退赔、越诚恳认错,出路就越宽。
我也想提醒所有人:天上不会掉爱情,也不会掉暴富机会,警惕高薪招聘陷阱,别让一时贪念,换来一辈子的污点。
法律的威严在于惩罚犯罪,但它的温度,也在于给迷途者留一扇门,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推开它。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基于真实司法实践与法律条文,旨在普法教育,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遇具体案件,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团伙诈骗怎么判刑?多人作案就一定重判吗?真相没你想得那么简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新闻:“某地破获特大诈骗案,抓获嫌疑人30余名,涉案金额上千万”?看到这种消息,很多人第一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